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但是,當有一群人無怨無悔地站在你的身后,你就擁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說的就是這個理兒。首都北京群防群治的龐大力量中,“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有口皆碑。 往東看,神秘的“朝陽群眾”因在去年以來的多起明星藝人嫖娼、吸毒案件中提供關鍵線索而一戰成名,成為引發熱議的民間治安“黑馬”,更被網友們戲稱為“世界第五大王牌情報組織”; 向西走,熱心的“西城大媽”僅在2015年就已為警方提供72條涉恐信息。這群頭戴小紅帽的大媽用行動讓人們一再豎起大拇指。 一時間,“朝陽群眾”和“西城大媽”,一東一西,交相呼應,成了推動“平安北京”的強大力量。這群熱心的大爺大媽里隱藏著怎樣的“高人”?他們與公安民警之間又建立了怎樣的戰斗默契?本報記者走訪北京街頭巷尾,為您講述關于他們的故事。 你可想到,她們是拎著菜籃子的“偵查員” “在距離人民大會堂不遠處,躺著一個乞討人員,我跟他說話他也不應,您過去看看吧。”柳素霞正在向民警錢鐵鑫說著。她是一名老社區工作者,退休后做起了志愿者。 錢鐵鑫是西交民巷的“片兒警”,85后的小伙,這一片的“西城大媽”們都叫他小錢。他說:“一有動靜,志愿者會第一時間把線索反映給我們。” 西交民巷社區,是離天安門、中南海最近的社區。 “作為離天安門最近的社區,社會穩定、安全保障至關重要。確保一方平安、確保社區安全穩定是我們共同的目標。”社區的譚書記說。 前幾天,小錢正在巡邏,接到志愿者電話,“在國家大劇院南側路上,有人在發放非法宣傳材料,路邊的花叢中鋪了很多”。隨后他迅速趕到現場處理,避免引起不好的社會影響。 小錢說:“很多時候靠一個社區民警,要詳細了解每一項情況基本是不可能的。有這些志愿者的支持,我們社區民警便多了很多雙眼睛,能發現很多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發現不了的事情。” “小區里來了陌生人,或者在路上遇到了行蹤奇怪的人,我們會上前多問兩句,了解一下情況。”正在路邊執勤的志愿者向記者介紹道。 西交民巷社區有255個大雜院,居住了5000余人。 “每個院都有樓門院長,她們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比如說社區里來了陌生人、家庭有糾紛隱患,都能及時地向我們反映情況,有助于我們開展下一步的工作。”小錢說。 為做好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安保工作,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為志愿者們發放了一張卡片,寫明了6種需要及時報告的情況。 “西城大媽”被稱為“維穩王牌”。據了解,今年以來,“西城大媽”向警方提供各類情報信息1.3萬余條、違法犯罪線索720余條。 你可看到,他們自發行動背后那顆熱忱的心 北京市朝陽區華嚴北里西社區作為“朝陽群眾”的發源地之一,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華西社區”。 華西社區位于亞運村,緊鄰奧體中心,無論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還是今年的北京國際田聯世界田徑錦標賽,都是發生在家門口的事情。今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時,緊鄰社區的主干道也將經受交通及安保考驗。 小小的0.17平方千米內,住著2900戶、將近6400位居民,人口密集,老舊小區多,但這里卻連續9年保持無發案,多次被評為“百姓放心社區”。“這其中,除了駐區民警的辛勤努力外,‘朝陽群眾’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華西社區居委會主任劉春生說。 社區警務站的駐區民警宋萬周對這支隊伍如數家珍。談到朝陽群眾的構成,他歸結為是五股力量,“有200余人的治安志愿者,120余人的黨員巡邏隊,70到80人之間的專職巡邏隊,還有大家自發集結的300余名義務巡邏員和200多名治保積極分子,力量絕對強大。” 這支隊伍的建立完全是自覺自愿,在小分隊里大爺大媽的帶動下,整個小區的居民都具備了這種鄰里守望、關注安全的意識。 “每當有生人進入小區,一定會有熱心的居民上前詢問;每當有住戶家里發生異常,一定會有居民及時反映給社區民警。”這就是華西社區的真實寫照。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朝陽群眾”,居民們對社區安全的責任感普遍增強。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素質高、責任感強的社區志愿者自覺自愿自發地配合,我們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宋萬周說。 |
相關閱讀:
- [ 08-20]北京警方推出“朝陽群眾”和“西城大媽”卡通形象
- [ 07-20]朝陽群眾舉報制售假車牌團伙 警方蹲守8天抓3人
- [ 07-15]“紅通”嫌犯境遇急變 華人社會成追逃“朝陽群眾”
- [ 07-15]“紅通”嫌犯境遇急變 海外版“朝陽群眾”讓貪官無處遁形
- [ 07-12]不只有朝陽群眾 北京西城大媽今年發現72條涉恐信息
- [ 06-28]朝陽群眾再出手:情侶購毒販賣被刑事拘留
- [ 06-01]探訪神秘“朝陽群眾”:日常巡查力量達1500人
- [ 06-01]媒體揭秘北京“朝陽群眾”:由五股力量構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