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公開課講述的四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5-09-02 10:51:5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9月1日新媒體專電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一些地方中小學開學同上“抗戰公開課”。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們講述了不少生動但鮮為人知的故事。 抗日“燈塔”延安還有一所日本農工學校 在延安舉行的抗戰公開課上,夏雷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延安有一座專門招收日本人的學校。同學們好奇地發問:“延安為什么會有日本人學校?” 1940年百團大戰之后,八路軍俘獲的日軍戰俘開始增多。為教育感化他們,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設立一所改造日本戰俘的學校。考慮到戰俘大多出自日本平民家庭和農民階層,自身也深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毒害,經過討論之后,決定將之定名為“工農學校”。學校于1941年5月15日正式舉辦開學典禮,第一批入學的戰俘有11人。此后,八路軍、新四軍在前方俘獲的部分日軍官兵被陸續送往延安。 夏雷講道:“這些俘虜如何來處理?如何來解決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是殺?是留?當時的日軍俘虜也惴惴不安。” 雖然八路軍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當時中共對日本工農學校學員按照軍團以上干部待遇給予優待,伙食標準每人每月36斤細糧,3斤肉。曾在日本工農學校學習的日軍戰俘香川孝志在回憶著作中寫道:發給我們的生活費每月3元,當時八路軍排級干部每月只有兩元。“因此,有的人在星期天就到街上去喝兩盅高粱酒。” 日本工農學校校長由日本共產黨人岡野進擔任,為方便日軍戰俘的生活,中央選派了曾在日本留學的趙安博、李初梨來校任職。除了貫穿全天的學習之外,日本工農學校還建有圖書館、操場和俱樂部,豐富學員的學習生活。在這里接受改造的日軍戰俘香川孝志曾回憶,他們在學校玩撲克、圍棋、象棋,甚至還打起了棒球。 到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被撤銷,日本工農學校累計改造了約500多名日軍戰俘,先后有100多名學員從事敵后統戰工作,或與八路軍并肩作戰,由侵略者轉變為反法西斯戰士。 延安中學學生楊柳穎聽完課說,自己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延安人,但對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歷史了解不多。老師的講述讓她知道,中國共產黨以寬闊的胸襟、正義的力量感化、優待日軍俘虜,日本兵因此從侵略者變成反戰斗士,更彰顯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和偉大。 是誰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在沈陽的課堂上,一首曲調凄涼哀怨,充滿國破家亡悲憤的歌曲《松花江上》響起,把在場師生帶回了那段屈辱的歷史。 1931年9月18日22時許,日本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沈陽柳條湖段,并布置假現場,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并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 當時駐扎在北大營的是東北軍620團,該團團長王鐵漢說,日本人進攻北大營時,上面傳來“不許抵抗”的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對進入營房的日軍,任何人不準開槍還擊,誰惹事,誰負責”。 于是,一場沒有抵抗的屠殺開始了。據史料記載,日本兵一開始都是用刺刀扎,東北軍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鉆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機關槍掃射而死。 王鐵漢為了帶領兄弟們突圍,冒著違抗軍令的風險,命620團士兵待日軍一走近就開火。 北大營一戰,日軍傷亡25人,我軍傷亡失蹤總計483人。“我們手上就幾顆子彈都能打成這樣,如果豁出去打,我們旅有1萬多人,那幾百個鬼子肯定被我們全殲!”王鐵漢說。 “可以說,是王鐵漢率部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在之后的抗日戰場上,也能見到他的身影。”在場老師說。 東北育才學校學生葉雨晨說,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不抵抗并不是真的無人抵抗。面對侵略者的鐵蹄時,不屈的東北軍民敢于抗爭,敢于擔當,這種愛國精神和“寧可戰到一兵一卒,也要堅守抗戰到底”的抗爭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們。 |
相關閱讀:
- [ 09-02]廈門開學首日趣事 抗戰故事成主旋律
- [ 09-02]抗戰勝利日閱兵流程公布
- [ 09-02]習近平頒發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 [ 09-02]吉林大學以“抗戰教育”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課
- [ 09-02]中國抗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和終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