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八成微信微博健康科普沒譜
2015-09-02 14:27:18?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與傳播指南(試行)》,確保公眾獲得科學、適用、可操作性強和具有行為指導性的健康科普信息。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昨天組織的專家訪談活動中,專家指出,現在微信、微博傳播的健康科普知識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存在不靠譜的信息。判斷健康科普信息是否可靠有幾個標準可供參考。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員任學鋒說,目前健康科普存在的幾大問題,一是媒體報道對信源不考證,出現了無出處、無依據、無時間的“三無”產品,甚至是主觀杜撰的科普信息。比如說某網站提出“根據專家分析,綠豆的生命指數為2.87”,就屬于這類“三無”信息。第二是對專家不鑒別,各種高級營養師、專家滿天飛,語不驚人死不休,吸引公眾眼球。少數媒體不加鑒別地報道,成了虛假信息傳播的工具。第三是夸大功效或夸大危害的宣傳,比如“每天吃一個紅薯可以保證不得癌癥”、“維生素D號稱萬靈藥”等。第四是一些媒體報道證據不足或有爭議的健康知識,因為缺乏專業人員審核機制,造成信息紛亂不一。第五是不符合醫學常理和專家共識的片面報道,誤導公眾。比如,曾有媒體報道英國一女孩咳出惡性腫瘤,決定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就是不符合科學常理的。 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鈕文異談到,據專家估算,現在微信、微博傳播的健康科普知識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存在不靠譜的信息,真真假假地混雜在一起。以這幾天微信上傳播的一個信息為例——《你知道吃黑木耳的好處嗎?》鈕文異強調:“這到底是誰說的?里面沒說,沒注明作者,也沒注明這些信息的出處。說心血管病患者吃黑木耳可以不吃阿司匹林。可實際上,在專業的心血管網站上專門有建議阿司匹林還是要繼續吃的信息,特別是50歲以上的或者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那么,公眾應該怎么甄別這些健康科普信息呢?任學鋒給大家支了一招:那就是看三點:第一,誰說的,如果是國家、政府或權威機構說的,可信度高;如果是像張悟本這樣的民間“大師”,或者是沒有專業機構背景的人說的,那就要注意甄別。第二,什么時間說的,因為對科學的認識有個漸進的過程,所以標注時間很重要。第三,信息的來源是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這個信息的,有沒有專業證據的引用。(記者代麗麗) |
相關閱讀:
- [ 09-02]省衛計委認真部署安全生產和維穩工作
- [ 08-28]省衛計委組織開展“守紀律、講規矩”警示教育活動
- [ 08-24]省衛計委到七步鎮開展計生社保協管員調研
- [ 08-23]衛計委:大部分危重傷員轉危為安 170人治愈出院
- [ 08-22]貴州省衛計委牽手朗瑪信息共建貴州互聯網醫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