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的開端——抗戰勝利扭轉中國命運
2015-09-02 20:27: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正如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的那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再到后來,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像所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一樣,馬娟清楚地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爸爸媽媽80年代初結婚,家里買了第一臺電視機:14寸的黑白電視。”她回憶說,“以前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我小時候,想吃水果沒有,只能吃罐頭,現在什么都能買到。”馬娟說。上初中時,馬娟有了第一臺電腦。現在,她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腦:社交、看新聞、查資料、炒股。 2008年,在北京——當年全面抗戰開始的地方,中國第一次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奧運會提升了中國民眾的自信心,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中國也更加開放。 2010年,在上海——中國軍隊兩次與日軍苦戰的地方,中國首次舉辦了世界博覽會。 這一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載著3名中國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同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圓滿實現月面軟著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航天器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2015年,中國成功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67歲的崇禮縣驛馬圖鄉菜農孫金凱希望崇禮的環境就此改善,他的收入能夠有所提高。40歲的西灣子鎮頭道營村村民希望他兒子能在家門口觀看世界級的滑雪運動員比賽。 在吳建宏看來,中國自抗戰勝利后能改寫自身命運的一個秘密在于抗日戰爭空前提振了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自1937年起,美國攝影師斯科特四赴中國,用攝影機真實記錄了1937到1940年間的抗日戰爭。中國軍民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樂觀精神,被這部名為《苦干》的紀錄片反復稱頌為鑄就奇跡的秘密所在。 駛向香港海灣的帆船、珠江上古老的漁船、滇緬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隊、羊腸小道上的手推車,從田野里的農民到商店里的伙計,從戰壕里開懷大笑的年輕戰士再到挑擔的婦女,無一不展現著中國軍民頑強抗戰的行動與精神。 斯科特在片中說到,中國人為抵御外族入侵修建了長城,日本侵略者跨過了長城,卻無法逾越中國人誓死捍衛家園的第二道精神長城。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學者普遍認為,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卷入其中,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的觀念深入人心,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 由于沒條件,馬娟的父母只讀到小學,而她則是旅游專科畢業,2009年考入滇西抗戰紀念館。 31歲的她稱自己的職業是“守墓人”。 “為了抗戰的勝利,為了中國的崛起,有太多人付出了生命。”她說,“每次講解,我不知道能否感動別人,但總能感動自己。即使退休了,我也愿意在紀念館做志愿者,講解這段歷史。”(記者牟旭、白旭、程露、明星、黃燕) |
相關閱讀:
- [ 09-02]“9.3”閱兵——獻給抗戰先輩的“凱旋”
- [ 09-02]韓國青少年閱兵前為習主席加油
- [ 09-02]人民網評:“九三閱兵”展示“政清人和”
- [ 09-02]參加大閱兵:96歲抗戰老兵的“非凡人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