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必勝,此橋必復”——茅以升女兒講述父親和錢塘江大橋的故事
2015-09-03 17:36:4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黃麗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937年,茅以升(左一)與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曾養甫(左二)在錢塘江大橋建設工地。資料圖片 8月24日,北京育慧里4號。 茅以升雕像矗立在茅以升基金會大廳,一旁的大理石上鐫刻著一段文字——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 “這是父親晚年經常對我們講起的人生哲語。”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茅以升的小女兒茅玉麟說。 在她看來,錢塘江大橋不僅是中國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更是給上百萬撤退的軍民帶來生的希望的大橋。 “然而,父親主持修建的大橋僅在通車89天后就被他親自炸毀。這是何等的悲壯!”茅玉麟說。 “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 采訪中,茅玉麟從一張黑白照片開始講述當年的故事——“你看,這個日本工兵拿著掛著日本國旗的刺刀在錢塘江北岸望橋興嘆。這是炸橋當天,大橋的炸毀阻斷了日軍南侵的唯一通道。” 20世紀30年代,正在興建中的浙贛鐵路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而此前,俯臥在中國大江大河上的大橋都是外國人所造。1934年,當時任錢塘江大橋橋工處處長的茅以升受命主持大橋修建。 錢塘江地處入海口,潮水江流洶涌澎湃。 “父親倔強地認為,憑什么外國人能干的事,中國人干不成!”茅玉麟說。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1934年11月11日,他成功帶領橋工們在錢塘江大橋打下第一根橋樁。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正式建成。此時,上海“八一三”事變已爆發。茅以升此后在《回憶》中寫道:“3架日本飛機飛來投彈……工地已經籠罩在戰時氣氛之中……” 而這,只是錢塘江大橋跌宕命運的開始。 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車從大橋上通過,大批軍火物資得以順利輸送;1937年11月17日,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兩岸數十萬民眾掌聲雷動。 然而,就在第一輛汽車通過的前一天,茅以升收到了南京政府絕密文件:“如果杭州不保,錢塘江大橋就等于是給日本人造的了!”與絕密文件一同前來的,還有炸藥。 深明大義的茅以升沉重地點了點頭:“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一語未竟,熱淚奪眶而出。 揮淚斷通途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點,眼看日寇的鐵蹄即將過橋,茅以升親手點燃了預埋在14號橋墩的炸藥。 “我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茅玉麟說,炸橋當晚,父親寫下了八個大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當晚,隨著一聲巨響,這條1453米的臥江長龍被六處截斷。歷經了925天夜以繼日的緊張施工,耗資160萬美元的現代化大橋,僅僅存在了89天。 “父親是睿智的,在建橋的過程中,他用影像記錄下了整個過程,為今后的復橋保存了完整的資料。”茅玉麟說。 直到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茅以升終于接到復橋的命令。此后7年,經多次修復,錢塘江大橋于1953年再次通車,茅以升當初的淚誓終得實現。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馮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嚴粒粒) |
相關閱讀:
- [ 09-03]海外看閱兵:身在海外才能切身感受祖國強大的重要
- [ 09-03]國際專家點贊中國“9·3”大閱兵
- [ 09-03]海外專家點贊中國“9·3”大閱兵
- [ 09-03]專家點贊“9·3”大閱兵
- [ 09-03]一張圖帶你看懂9·3大閱兵
- [ 09-02]全球連線:銘記歷史 捍衛和平——國際社會談“9·3”閱兵的世界意義
- [ 09-02]“指尖護衛大閱兵”是好網民的應有之義
- [ 09-01]軍事專家解讀“9.3”閱兵十大看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