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之城——北京,從盧溝橋到天安門
2015-09-04 11:40:27?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當最后一絲彩煙淡去、最后一只鴿子飛遠、最后一個氣球逸出人們的視線,在天安門廣場,數萬人仍熱切地凝視著天空,激動興奮難以自抑。萬里碧空,寫滿了勝利的榮耀。 2015年9月3日,北京,勝利日大閱兵,這是中華民族對于抗戰勝利的宏大紀念。沉積了70年的情感,呈現于歡呼與沉思、追思與展望、自豪與警醒、緬懷與銘記之間。 時光流逝,天地巨變。從盧溝橋到天安門,時空之間,啟示無窮。 中國人如此真切地擁抱歷史,又如此自信地憧憬未來。 這是屬于中國的偉大勝利 歷史,并非都是宏大敘事,也充滿了個體的溫度。 3日上午,84歲的張國南端坐于天安門西觀禮臺,認真觀看閱兵。與眾不同的是,她抱著父母的照片,一張鑲在鏡框中的黑白合影。她已白發蒼蒼,但照片中的父母,風華正茂。她的父親名叫李公樸,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抗戰期間曾四上華北抗戰前線、二訪延安,堅信晉察冀根據地是將來新中國的雛形,為此寫了大量文章,給國人以巨大鼓舞。張國南隨母親張曼筠姓,她生于1931年9月18日,正是慘痛的“九一八”爆發日,“國南”為“國難”諧音。 “我一出生,就寄托著父母對于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與思考。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我要讓父母到現場看一看。”張國南撫摩著父母的照片,莊重地說。 同一時間,天安門西南十五公里的盧溝橋畔,來自吉林長春的左曉潔走進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她的爺爺1938年死于日軍731部隊的細菌戰,她很早就有個心愿,想親眼到北京來看看抗戰館,尋找當年跟爺爺有關的一切,“我是特意選今天來北京參觀抗戰館的,就是為了圓一個心愿。” 她一下火車,來不及放下行李,就直奔盧溝橋。剛出北京站,恰好看到排成“70”字樣的飛機從空中飛過,“那一瞬間,我眼淚流下來了”。她趕緊掏出相機,連續拍攝,不想錯過任何一個鏡頭,留下珍貴的紀念--為自己,也為了自己的家族。 1937年,盧溝橋畔,“七七事變”爆發,由此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八年全民族抗戰,中國以逾3500萬軍民死傷的慘重代價,贏得了最后的勝利,無數中國家庭,都有刻骨銘心的抗戰記憶。 “這次觀禮,我期盼已久。”今年87歲的北京軍區原司令員王成斌激動地說。清晨七點半,他就來到天安門華表西側臨時觀禮臺,靜靜等待。王成斌1944年參加八路軍,至今難忘戰爭的殘酷與中國人民的不屈,“那時有時一天就要跟日軍戰斗幾次,我們是小米加步槍,非常艱苦,但靠著我們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落后,就要挨打,這句話一定不能忘記!”黨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職工朱利君在觀禮臺上,看著鐵甲戰車滾滾而過時,由衷感慨。他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的抗爭史,抗戰勝利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在對時間的咀嚼中,會有深刻體會。 這是中國人最好的歷史教育 勝利日大閱兵,是一堂深刻的歷史教育課。 天安門,3日凌晨5點,身著藍色志愿服的大學生們已經全部就位。清華大學學生志愿者劉昉說,在戰士嘹亮的歌聲中,在戰車隆隆而過時,志愿者們切身感受著祖國的強大。 當天,首都高校的年輕學子們,都聚在一起收看閱兵直播。清華大學學生畢瀅看到老兵方隊中的老人顫抖著手敬禮致意時,內心感動,不能自抑:“我由衷為祖國的強大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震撼和沖擊是我以往在書中無法體會到的!” 他告訴 |
相關閱讀:
- [ 08-01]通訊:見證榮耀時刻!——北京申奧之路
- [ 01-21]2015思埠集團北京年會 夢想盛典進入倒計時 見證榮耀時刻
- [ 08-14]中國奧運代表團今晨榮耀抵達北京
- [ 09-03]與祖國共享喜悅與榮耀——澳門市民踴躍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活動
- [ 09-03]國平:讓勝利更榮耀 讓意志更昂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