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我們的六十年(新疆跨越60年)
2015-09-10 16:1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崢嶸歲月,滄桑變化,彈指一揮間,邊陲成熱土。在這片美麗、富饒而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群眾用他們的大愛與忠誠,書寫著感人至深的奮斗史、團結史、心靈史 歷史在這一年翻開了新篇。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自此,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了新的征程,47個民族攜手奮進,團結和諧,他們奉獻青春與熱血,用大愛和忠誠書寫傳奇,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他們是天山雪松,胸懷如山樣博大;他們是沙漠胡楊,困境中愈挫愈勇;他們是戈壁紅柳,與大地深情相擁。 “天山雪松”布茹瑪汗·毛勒朵: 永不挪位的界碑 題記:挺立,用一座山的高度,守護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在寂寥的冰峰上,在皚皚的白雪里,用不離不棄的忠誠,傳播春的訊息。 這次見布茹瑪汗·毛勒朵老人,是在她烏恰縣城的家里。 那張刻著歲月痕跡的古銅色的臉,那個透著憨厚、質樸給人溫馨安寧的眼神,讓這位72歲的柯爾克孜族大媽,平凡中透出非凡。 老人是克州的一名護邊員。放牧巡邊五十余載,她刻下了數不清的“中國石”,至今仍堅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巡邊,成為帕米爾高原“永不挪位的界碑”。 19歲那年,布茹瑪汗隨新婚丈夫到中吉邊界線海拔4290米的冬古拉瑪山口放牧巡邊。 上山第一天,第一次看到寫著“中國”二字的界碑,她年輕的心激動不已。沒有文化,她就在邊防派出所官兵的幫助下,學會寫中文和柯爾克孜文的“中國”。巡邊中,她用兩種文字將“中國”一筆一畫刻在石頭上。50多年來,“中國”,是她心中最神圣、最崇高的字眼。 刻了多少塊“中國石”,布茹瑪汗已經記不清了:“這么多年,只要是走過的地方、見過的石頭,我都會刻上‘中國’二字。讓路過的人知道,這里是中國!” “父親是個孤兒,靠給巴依(富戶)放牧為生。解放軍來到帕米爾高原時,父親帶著我們兄妹5人,為解放軍砸開大石、鋪平道路。他說,是共產黨讓我們有了今天的日子,是解放軍保衛著我們的家園?!?/p> “我有兩個夢想,一是加入中國共產黨,一是讓我的子孫參軍當兵。2011年,我把大孫子送到了部隊;2012年,我成了黨的人。兩個夢想都實現了?!?/p> 這幾年,布茹瑪汗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 “2011年9月底,從山上搬下來,住進這73平方米的富民安居房,政府沒讓掏一分錢。新房子和老房子,就像汽車比毛驢車。住著嘛,舒服得很,就像小娃娃鉆進媽媽懷抱。”老人風趣地說。 看了臥室看廚房,有水有電有暖氣,還用上了天然氣。老人笑著說:“不光我一個人,鄉里祖祖輩輩住山溝里的五老人員、農牧民都住進來了?!?/p> 說起身邊這些變化,老人很是興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巡邊時,從老人所在的薩孜村到冬古拉瑪山口不到40公里路,騎馬、騎驢趕著羊群,得走上兩三天。如今,政府改善了牧道,坐車兩個來小時就到了。 過去,每家每戶也就是一匹馬幾只羊。現在,羊成群,馬成群,牦牛滿山坡,出門跨上摩托車,電瓶車替代了毛驢車;園區辦到了家門口,越來越多的牧民走進了工廠,有事干,有錢賺。和走出去務工、上學的娃娃們,一打手機就通上了話…… “柯爾克孜人常說,‘種地就是戍邊,放牧就是巡邏’,現在條件好多了,我更要帶領村里的護邊員守好冬古拉瑪山口,讓祖國和人民放心!”布茹瑪汗大媽盡忠職守。 在新疆5700多公里邊境線上,像布茹瑪汗大媽這樣的護邊員還有很多。他們“騎著馬兒守邊關”,每一座氈房就是一個流動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座立著的界碑。 |
相關閱讀:
- [ 09-09]“林則徐廉政事跡展”在新疆伊犁展出 將進行巡展
- [ 09-02]新疆預科班41名學生生順利抵達福清僑中
- [ 08-31]東南網記者新疆行 感受天山腳下八閩情
- [ 08-29]新疆溫宿用稻田繪制“中國夢”
- [ 08-27]廈門援疆干部為新疆婦女“織出”就業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