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老年癡呆可能是傳染病?”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9日晚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在醫學界引發一場“小地震”。這一研究發現引起世界關注,動搖了人們早前認為阿爾茨海默癥只是會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傳統觀念。 通常認為,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稱老年性癡呆。據路透社10日報道,倫敦大學學院教授約翰·克林格和醫學研究會普里昂小組的專家研究發現,該疾病的“生物種子”可能會通過不當的醫療程序“種植”在健康人的大腦中,假以時日便可能發病。 報道稱,專家研究了8名因患腦疾克雅氏病而死亡的患者。這群年齡介于36至51歲的患者在童年時期為治療疾病注射過生長激素,但又因生長激素污染罹患克雅氏病。然而,驗尸報告也顯示,有6人大腦中含有阿爾茨海默癥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的出現說明患者的大腦受損程度已經異于常人。由于當前醫學界并未證實克雅氏病引發該蛋白質在大腦中沉積,所以最有可能的答案是就如同克雅氏病一樣,阿爾茨海默癥也通過生長激素的注射使患者感染。 克林格稱,雖然這些人的阿爾茨海默癥并未完全發病,但只要他們活得足夠長,就是遲早的事情。他同時提到污染的醫療器械、輸血和牙科手術或許都可能把阿爾茨海默癥蛋白質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這種蛋白質會“貪婪地”附著在金屬表面,如醫療器械,就連用開水煮或用福爾馬林清洗也無濟于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自1959年,英國大約有1850名孩子(全世界約3萬人)因為發育問題注射采集自8000人的生長激素,這也是當時最先進的治療方法。隨后的幾十年,醫學界發現克雅氏病可能會伴隨注射傳播,于1985年禁用該療法。而目前英國接受該療法的大約1500人依然在世。克林格稱,其中很多人依然有患阿爾茨海默癥的風險。 英國《泰晤士報》10日稱,克林格領導的研究揭示了為什么很多人會突患阿爾茨海默癥而英年早逝。如果這一研究獲得正式的確認,那么各國醫療部門就要嚴格防范已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人群對于健康人群傳染的威脅。尤其是對于醫療機構來說,避免醫療事故傳染,將變得格外重要。 不過,公眾也不必為研究結果而感到恐慌。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該研究有科學價值,但新研究結果尚不具結論性,并不意味著老年癡呆癥一定具有傳染性,與老年癡呆癥患者接觸不會傳染該病。英國政府首席醫學官薩莉·戴維斯稱,公眾不必因為這項研究結果而畏懼腦部手術,因為所有的研究還都在初步階段。只要手術過程安全,病人的健康就能有保證。英國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艾瑞克·卡倫表示,老年癡呆癥的最大風險因素是年齡、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即便進一步研究證實曾經發生的組織污染與老年癡呆癥之間存在關聯,那么受影響的人群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 “這并不說明阿爾茨海默癥具備傳染性或提供了該病可以通過醫療手段傳染的確鑿證據。”也有不少醫學專家對老年癡呆“傳染”的說法表示懷疑。英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主席理查德·凱爾表示:“由于樣本較少,只有8人,還需更多研究才能弄清本質。”牛津大學轉化神經科學教授洛佛史東表示:“無需過度擔心。生長激素療法早被停用,沒有證據顯示其他類型的治療會導致患者染上阿爾茨海默癥。”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包育曉 馮國川】 |
相關閱讀:
- [ 08-27]記憶力下降警惕老年癡呆 早期診斷干預可減輕損害
- [ 08-19]清華研究團隊研究老年癡呆癥發病機理再進一步
- [ 07-16]老太患老年癡呆 白天睡覺晚上鬧騰家人苦不堪言
- [ 04-27]單身人士易患老年癡呆
- [ 03-26]報告稱美國老年癡呆癥患者10年內將增加40%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