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 違規合作辦學 私下調劑學籍 在學校上了一段時間學,竟意外發現學籍在另一所學校。這樣的怪事發生在了云南新興職業學院的234名學生身上。這一學籍掉包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民辦高校亂象的關注。 日前,多名云南新興職業學院大專學生,在大理分校各自完成2至3年的學業后,返回昆明校本部繼續完成未來的學業時,卻被告知他們的學籍不在校本部,而是遠在云南文山的三鑫職業技術學院。 記者赴學校采訪了解到,此次學籍被“掉包”事件共涉及該校2012級、2013級的護理、口腔、康復、檢驗等六個專業234名學生。 得知這個消息時,2013級的小維(化名)當時就呆住了。她告訴記者,當年錄取通知書上分明印著云南新興職業學院與云南大理農業學校(2014年升級為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招生,而當年招生的張老師、鄭老師曾告訴她在大理農校上兩年學后,可回到校本部上學。在回校本部前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學籍在三鑫職業技術學院。 “沒有學籍就像沒有身份,感覺兩年學白上了。”小維說。 小維介紹,新興職業學院是一所老牌醫藥專科學院,以醫學專業見長,在省內同類學校中小有名氣,就業率一直較高,這也是同學們在乎學籍是否在新興學院的重要原因。 學籍是如何被掉包的?記者調查發現,這是一起民辦高校違規合作辦學招生,并私下調劑學籍的典型案例。 新興職業學院院長關祥祖介紹,由于就業好,學院每年招生指標都能招滿,2011年底學院張老師和鄭老師說,他們與大理農業學校關系很好,想在大理開一個辦學點,他就支持并委托兩位老師前往大理洽談。 之后,新興學院與大理農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聯合辦學時間為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記者看到兩校在2012年簽訂的辦學協議復印件,上面寫著:成立云南新興職業學院五年一貫制大專“云南省大理農業學校教學部”項目,前三年在大理農業學校就讀,后兩年在云南新興職業學院就讀。 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汝剛說,與新興學院合作辦學以來,他們學校只提供住宿和日常生活管理,招生、管理和教學都是新興學院派老師來負責。 隨后,2013年教育部下發文件,嚴格規定醫學專業不能與非醫學專業的學校聯合辦學。當時關祥祖口頭通知了張、鄭老師停止招生。“我現在后悔當時沒有跟他們簽停止招生的協議,結果他們沒有剎車,仍然繼續招生。”關祥祖說,兩位老師在2013年11月已經從學校辭職了。 三鑫學院院長李慧林告訴記者,當年新興學院招錄考生過多,三鑫學院又有指標空缺,因此學院就作出承諾幫新興學院解決學生的學籍問題。新興學院將這些學生信息匯總后交由三鑫學院錄取、辦學籍,還說以后再給這些孩子轉學,后來大家都很忙就把這事耽誤了。 學籍“掉包”事件引發糾紛后,云南省教育廳組成調查組初步調查證實,該事件是由云南新興職業學院與大理農業學校違規合作辦學,云南新興職業學院和云南三鑫職業技術學院不嚴格執行國家招生政策、違規招生引起,具體情況正在進一步核實中。 “學籍掉包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從表面看是民辦高校的生源不足所面臨的發展困境,而實質上是一些民辦高校打著‘聯合辦學’‘合作辦學’的幌子,搞利益分賬。”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羅志敏指出,在招生工作中,保障學生、家長的知情權、選擇權是必須把握的底線。 云南凌云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春光指出,生源和招生指標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每招一個學生就有一定利潤,招得越多辦學收益就越高。現在大多數民辦高校的招生計劃完成率與學生報到率低,招生老師就會使出渾身解數招更多學生來補足,一旦指標完成不了,就打著合作辦學的名義把指標倒賣給其他學校。 羅志敏建議,應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高校招生自查自糾行動,除了核查是否存在學籍違規掛靠現象之外,還要重點就各高校招生計劃的管理情況、招生錄取手續的辦理情況、招生信息的公開情況等進行核查,進一步細化招生、學籍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把責任落實到人。對一些辦學條件不達標的學校,要予以“關停并轉”。 (記者 羅政、周暢、馮國棟、岳冉冉、楊靜 綜合報道) |
相關閱讀:
- [ 09-10]北京土地市場高價地頻出 10天4宅地成交近187億元
- [ 09-09]馬鑾灣樓面價站穩1.4萬/m2 高價地考驗競地企業實力
- [ 09-08]蔡英文募款餐會走高價路線 綠營民代被迫認領怨言多
- [ 09-07]酒店高價月餅發票隨便開 捆綁銷售拼出高價月餅
- [ 09-06]不必非得讓富商返鄉高價吃鍋邊
- [ 09-01]漁民捕獲170斤重龍膽石斑魚 被人高價買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