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
2015-09-12 21:16:05??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劉寶琴 |
分享到:
|
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戰略制勝,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勝利。毛澤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戰略思維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和系統總結而達到成熟,而戰略思維、戰略智慧則是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光輝之點。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持久戰戰略思想、游擊戰爭戰略思想,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繪就了中國必勝的恢弘圖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觀。 作為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指導和觀察,始終著眼于戰略全局。在全國抗戰一開始,毛澤東和我們黨就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張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的抗戰路線。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在民主革命初期提出,在抗日戰爭中發展、成熟并充分運用、發揮巨大威力。毛澤東深刻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反復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他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動員老百姓。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有力地動員了全國人民,牢牢把握了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戰略主動權。 毛澤東針對日本法西斯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和國內“亡國論”“速勝論”的論調,先后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準確判斷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戰略階段,預言中國必勝、日本必敗。抗日戰爭的勝利,完全證明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見和戰略判斷。 毛澤東游擊戰爭戰略思想,第一次把游擊戰提到戰略地位。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是充分利用本土防御優勢、以弱勝強、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的最有效形式。中國抗日戰爭是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來說,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游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這樣就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這是中國的國情、軍情決定的,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這樣特殊的戰爭形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中外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開辟敵后戰場并與正面戰場相配合,共同對日作戰,是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的偉大創舉。這一戰略舉措,打亂了侵華日軍作戰前線與后方的劃分,變戰略內線為戰略外線,變戰略包圍為戰略反包圍,與正面戰場對日軍構成了兩面夾擊的戰略態勢。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到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人類戰爭史已經充分證明,戰爭從來不是單純的軍事行為。戰爭是包括政治力、軍事力、經濟力、文化力、外交力等在內的綜合國力的博弈,是戰略的博弈。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而對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來說,戰略思維、戰略決斷能力的有無和優劣,則是決定性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我們黨戰略思維的優良傳統,著眼和著手于從戰略上謀劃和布局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作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清醒把握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清醒把握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及世界矛盾全局、發展全局、戰略全局的發展變化,清醒把握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深刻調整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改變,清醒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常態,自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保持戰略定力,萬眾一心,風雨無阻,向著我們的既定目標奮勇前進。 |
相關閱讀:
- [ 09-11]武平籍七旬畫家歷經三個月創作32米抗日畫卷
- [ 09-09]臺灣民間團體為120年前寶島抗日英雄立碑
- [ 09-09]全國多家新聞媒體報道漳籍抗日女英雄李林
- [ 09-09]程序家族12人名字刻入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
- [ 09-07]福清海口前村建抗日紀念碑 紀念罹難村民和志士
- [ 09-06]菲律賓華僑抗日側影:抗戰煙云 記述的不僅是家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