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重磅”出臺,在分類基礎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下一步國企改革的“主戰場”,股權多元化將率先從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國企展開,民資除了直接“參股”國有企業外,以往“門檻”比較高的大型國有項目也有望向非國有資本逐步放開。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一方面,在分類基礎上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領域將進一步放寬,絕大部分國有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符合產業政策、有利于轉型升級的項目;另一方面,國有資本不再要求“一股獨大”,可以根據需要實施絕對控股、相對控股、參股,并將著力推進整體上市,同時允許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化為優先股,在少數特定領域探索建立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 記者了解到,新一輪改革方案中的混改并未設定“時間表”。《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要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市場化無疑是本輪混改的核心,下一步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會提速,用100%帶動100%,只等于1,本輪國企改革要實現的是用1%帶動99%,這樣才能使各種所有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通過混合所有制有效放大國有資本的帶動力,發揮其影響力,來促進中國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國企改革的另一重鎮,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布局混改。記者了解到,自去年上海首先出臺“國企國資改革二十條”綱領性文件后,多地隨后紛紛出臺相關文件。截至目前,已有四川、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西、河南、北京、江蘇、廣東等超過25個省市國資委出臺地方國企改革相關文件。 在李錦看來,一方面,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可以通過交叉持股與國有企業優勢互補;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公有資本參股,非公有制經濟將共享發展紅利。值得關注的是,針對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將更大,同時有利于破除行政壟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玻璃門將消除。 一位央企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有企業改革還面臨問題,一些大型企業母公司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進展較慢,董事會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善,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經營管理制度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企業經營者的行政化管理色彩依然存在,一些企業內部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 因為涉及多方利益,這份國企改革綱領性文件歷經數次修改,出臺時間表也一再后延,前后歷時兩年多。記者了解到,正式出臺的《指導意見》分八大章節三十個內容,前三個內容分別闡述了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從第二章節起對多個改革方案進行概括性闡述。改革方案包括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基礎,文件中明確,國有企業將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兩類,并明確要求在分類基礎上提速混合所有制的基本路徑:一方面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并著力推進整體上市。 “國企的并購重組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僅國內市場上的兼并重組會加速,多項政策傾斜將助力國有企業大步推進海外布局。”在李錦看來,下一步國企改革不是要“一家獨大”,而是要著力構建一個與民營企業共贏發展的機制,把競爭者變成合作者。一方面維護已經形成的公平競爭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大股權多元化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競爭性領域國企改革。(記者楊燁) |
相關閱讀:
- [09-13] 背景新聞:國企改革的“那些年、那些事”
- [09-13] 以對全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推進國企改革
- [09-13] 國企改革方案六大亮點及權威解讀:給兒媳婦權力 讓婆婆做好監督
- [09-13] 國務院印發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 | 解讀:給兒媳婦權力 讓婆婆做好監督
- [09-14] 國企分類改革體現效率和公平
- [09-13]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回應六大關切:如何遏制腐敗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