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親友互助獻血 “賣血黑市”屢禁不止 溫州市民陳女士的丈夫患白血病,化療后急需輸血,但是等了一天一夜,當地醫院也沒給丈夫輸血,家人倍感焦急。陳女士最后通過醫院護工劉某聯系上“血頭”廖某,再由廖某組織他人前往血站賣血。 這樣的現象并不鮮見,如劉某等牽線搭橋者還被病人家屬稱為“救命恩人”。而“賣血黑市”屢禁不止,根源在于血站缺血,病人急需, 長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長李冰冰說,該血站每天需要500-600人獻血,才能保障臨床用血得到平穩持續的供應,而目前實際平均每天僅有300多人獻血。 據李冰冰觀察,自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后,越來越多的農村患者到大醫院就醫,其中腫瘤患者不在少數。此外,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也都需要血液保障。這些都致使近年來大醫院用血需求不斷攀升。 甘肅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宣傳科科長陶明翠告訴記者,在夏季、冬季到來前,他們不得不啟動應急機制,倡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前來獻血。據專家介紹,除季節性缺血外,血站還面臨區域性缺血和結構性缺血。 在供血緊張的情況下,互助獻血正在成為人們的“救命稻草”。于1998年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提到,國家提倡并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 “我國對互助獻血的依賴性較強,沒有互助獻血,不可能保證這么充足的血源。”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檢驗師易思華說,但他也指出,對于從農村到城市就醫的病人而言,常常只有一個陪護家屬,家屬一旦獻血,就需要休息,無法妥善照顧病人。 于是,一些人假扮朋友、親屬“假捐血、真賣血”。在2013年曝光的血小板“黃牛”案中,一個長期存在于蘇州當地醫院、血站、血屋附近的地下血液交易市場浮出水面。記者調查發現,“黃牛”正是利用互助獻血的制度漏洞組織血小板買賣。 據“黃牛”李某介紹,最初,他一邊在網吧和公共廁所貼小廣告,招募有償“獻血者”加入QQ群,一邊在醫院向患者家屬發放名片,尋找買血者。患者家屬有需求,給他電話,他再在QQ群里發布信息,尋找合適的人選,最后相約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近碰頭。見面后商議好價格,“獻血者”就拿出身份證給患者家屬,并一起前往醫院相關處室,以親戚或朋友的名義開具“互助獻血單”,然后到采血點體檢、捐獻血小板。互助獻血完成,患者家屬現場付錢。 “一般獻一個治療量血小板,我能得到50元,獻血者能得到100-300元不等的費用。”李某交代,“獻血者另外還能得到血液中心給的100元交通補貼和50元用于營養補貼的購物卡。” 蘇州市姑蘇區檢察院公訴局助理檢察員于悅介紹,通過深入的調查,他們發現正是利用互助獻血,患者家屬為獲得血液優先供應權,在醫院的催促下,不惜花錢變相去買血,進而催生了血小板“黃牛”。 于悅說,盡管江蘇省衛生廳2009年下發的《關于大力開展互助獻血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對于互助獻血者,醫院要確認其身份。禁止患者或家屬采取物質刺激手段在單位或社會上動員互助獻血的現象發生”。但是,相關機構沒能力和辦法去確認,尤其是以“朋友”名義的互助獻血,根本無法確認“朋友”關系的真偽。 江蘇省血液中心成分室副主任蔡莉認為,互助獻血制度固然有空可鉆,但要杜絕“黃牛”,不僅要完善互助獻血流程,提高工作人員的警惕性和責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招募具有一定規模的志愿無償獻血人群,化解部分地區血小板供應緊張局面。 (記者韋慧、肖思思、金悅磊、陳曉波、趙丹丹、梁軍、裘立華、朱國亮、林凱綜合報道) |
相關閱讀:
- [ 09-14]填補升級產業鏈條 瞄準重點提高配套 ——福州把“好牌”打順
- [ 09-11]阿里1688整合產業鏈 互聯網服裝峰會推三大保障
- [ 09-11]完成全產業鏈布局 寧夏紅酒廠實現銷售收入7.3億元
- [ 09-08]真人秀動物火過明星 “神犬小七”形成產業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