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 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
2015-09-24 06:50:21??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劉寶琴 |
分享到:
|
美國前國務卿、著名的“中國通”基辛格在《論中國》中這樣說:“中國改革帶來的結果令人驚嘆……整個20世紀80年代期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一直在9%以上——直到本書成熟之際這一幾乎沒有間斷的空前高速增長期還在繼續。如此宏大的努力,首先取決于負責推行改革的官員的素質。” 的確,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共產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的核心領導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在中央下放職權、松動體制、向外開放的大思路下,地方的各級官員需要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運用中央政策,招商引資、拉來項目,同時要設計發展規劃、考慮社會民生。 政策需要設計者,同樣需要執行者。在中國龐大的科層式結構中,干部、官員尤其是基層的黨員干部,在政策的執行中作用尤其重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事情同樣如此。經濟下行壓力大、改革任務重,現在需要的,更是要付出“宏大努力”的改革官員。 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在以往的政商灰色鏈條被切斷、官員考核機制變化、同時官員身上“緊箍咒”越來越多的同時,一些官員“不愿干”“不想干”“不敢干”,也“不會干”了。 確實,全面深化改革對于黨員干部的“再造”“錘煉”力度是非常大的。反腐和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代表的作風建設,讓官員不能再“習以為常”地進行隨意操作、游走于灰色地帶;領導干部插手司法被追責、生態環保不力要問責、主體責任履行不力要問責,這些改革方案則讓官員對越來越多的事情有了“敬畏”,明白原來這些也是自己必須重視的范圍;中央巡視制度、黨員干部處分條例、派駐機構制度改革等,則把紀檢的籠子扎得更密、讓政策法規的空子變得更小。 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官員要“轉變”。這個轉變,首先是發展思路上的轉變:GDP不再是唯一的指標,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才是目標;“政績”不是壓倒一切的邏輯,能干成事、同時還能干干凈凈干事,才是衡量干部的標準。 這無疑是非常高的標準,但卻也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不敢干”“不愿干”的心態,其實只是“不會干”的借口,是不會主動適應新常態、轉變發展思路、同時按照法治和現代的治理方式去干事的表現。 比如,地方如何轉變依靠土地財政出讓、盲目上項目看規模的經濟發展思路?企業發展缺錢,如何以PPP的模式開展融資、甚至是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普通民眾反感的辦證難、審批流程長,到底哪些該減、哪些該刪?究竟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就業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在“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國家戰略下,到底該如何因地制宜地選擇區位和行業優勢,發展對外經濟? 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也是官員在深化改革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如果官員不能適應,就一定會成為改革不需要的“庸官”,成為大浪淘沙的對象。因此,官員能不能轉變思路、跟上節奏,就會成為影響改革成敗的關鍵問題。同時,也要設計合理的激勵和保障機制,讓官員能放下后顧之憂,真正讓有能力者有體面的收入和暢通的晉升渠道,從而給改革以更多的正向激勵。 |
相關閱讀:
- [ 09-23]尤溪縣:農村二女戶、獨女戶女兒成長成才扶助全面開花
- [ 09-23]臺空軍一教練機失聯 臺軍重啟空中全面搜尋(圖)
- [ 09-23]電子臺胞證昨全面啟用 提高證件簽發和查驗效率
- [ 09-22]廈思明區全面啟動新一輪醫改 首推家庭醫生試點簽約服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