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中那些感人的中國故事
2015-09-27 10:15:28??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李艷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從非洲大陸到東南亞叢林,從中亞高原到中南美洲,都有這樣一些中國人:懷著真誠之心,帶著最新的技術與設備,帶著認真和勤奮工作的精神,幫助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技術,幫助當地民眾提升生活水平。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互利共贏的努力,正日益助力南南合作的成效落在實處。總部設在日內瓦的發展中國家政府間智庫機構南方中心高級研究主管文森特·保羅說,中國“平等互利、注重實效、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成為南南合作中普遍接受并遵循的準則。 【中國援助帶來生活新希望】 中國古語說,濟人需濟急時無。在非洲和亞洲的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很多人吃飯、用電這些基本生活依然很成問題。中國人為當地帶來了急需的農業技術和糧食蔬菜品種,幫當地通電、修路。當地人喜悅地說,在中國人的幫助下,“日子越過越好”。 為實施和烏干達的農業合作項目,中國政府選派7名專家和24名技術人員來烏。據烏農業官員介紹,中國專家帶來了新糧食品種,大大提高了當地糧食產量;還帶來新技術,比如設計了成本較低的坡改梯集雨工程示范項目,既減少了山區水土流失,也解決了旱季農業用水問題…… 在貝寧,不少農民種玉米,棒子躥個兒不結粒;木薯是主糧,農民卻只會種和收,對病蟲害沒有辦法,收成如何聽天由命。中國專家在當地種起了示范田,傳授玉米雜交高產技術,講解木薯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還教當地農民種冬瓜、白菜、空心菜等蔬菜。當地農民告訴記者:“中國人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邦古拉說,中國迄今已向25個國家派出了千余名專家和技術員,其中非洲大約20個國家有中國派來的農業技術人員。中國技術在非洲糧食增產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 東南亞內陸國家老撾,北部基本都是綿延的大山,交通不便。老撾大部分貧困居民居住在這里。但在瑯勃拉邦省普坤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短短三年時間里,人口從40多戶兩百多人增加為一百多戶700多人,村里很多人家還翻蓋了新房,買了電視,甚至買上了汽車。 村民奔沙瓦告訴記者,四五年前村子里還沒有電,多虧中國電建老撾南俄5發電有限公司修建的南俄5水電站,讓這里通了電。該村副村長通潘說,中國公司還幫忙修路、建學校和診所,“散居在周圍山里的百姓們慢慢都聚集到了這里,使這里成了一個大村子”。 南方中心高級研究主管文森特·保羅對記者說,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廣泛而深入,不像有的發達國家只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開發感興趣。有關國際機構的調查表明,受援地居民對中國援助項目的評價往往更好。 【中國方案助克發展中瓶頸】 基礎設施落后、能源不足,一直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發展進程中的巨大阻礙。中國與這些合作伙伴共同謀劃,幫助它們突破基礎設施與能源瓶頸,為當地經濟社會更快發展提供重要契機。 阿根廷南部圣克魯斯省奇亞深水港,滿載重型裝備的中國巨輪徐徐靠岸。中國建設者將與阿根廷伙伴共同興建當地兩座大型水電樞紐。項目總投資47億美元,是阿根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工程。總統克里斯蒂娜感言:“與中國裝備同期抵達的,還有圣克魯斯省幾代人的夢想。” 在非洲的烏干達,連接首都坎帕拉和恩德培國際機場的高速路項目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優惠買方信貸款修建,由中交集團設計施工。主線全長37.2公里,支線全長12.9公里。項目建成后,可極大緩解烏道路擁堵狀況,使首都通往機場的時間由目前的約一個半小時減少至約半小時。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