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得獎源于寄生蟲治療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 焦點 從東晉藥書中獲啟發坦言得獎“有些意外” 對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漢斯·福斯貝里如此評價:“她的發現在過去十年間顯著降低了瘧疾死亡率?!绷硪幻瘑T揚·安德森的評價則更為“細化”。他說,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過去十年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昨日,對于獲得諾獎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p> 據公開資料,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當時的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在大學里,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詩經》。據考證,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為她命名的父親,或許從未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繼而讓傳統中醫藥在抗擊瘧疾方面大放異彩。 從《肘后備急方》中找到靈感 青蒿素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抗瘧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調節功能。 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越交戰,美國政府稱,1967—1970年,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萬人,瘧疾同樣困擾越軍。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最終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瘧新藥。越南則求助于中國。 1967年,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聯合研發抗瘧新藥。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5·23”就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 遍布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開始研發抗瘧新藥。中藥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組開始嘗試多種中藥,包括常山、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成千上萬種中藥,篩選出的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均未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加入“5·23”。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編輯了以640方中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篩選抗瘧藥物。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后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重新翻閱醫學典籍,最終,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币徽Z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葛洪(現江蘇句容縣人)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錄狂犬病的人?!吨夂髠浼狈健?也稱《肘后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書中收集的大量救急藥方,都是他在行醫、游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 青蒿素發現者曾存爭議 2011年,屠呦呦領走了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中的臨床醫學研究獎。當時,就有多家媒體報道了青蒿素發現者存在爭議。 此前,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也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歲才被評為博導。長期以來,她的個人努力和成就,實際上在國內并沒有得到足夠認可。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于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 “文革”期間,有幾年相當大量的科學刊物完全???。無論是論文還是報刊上的文章,有段時間幾乎都不標明作者,特別是個人作者,要么不標作者、要么用集體作者(如“青蒿素協作組”、“胰島素合作組”)。不標明作者對以后確定科研工作的功勞帶來較大困難,這也是青蒿素成就歸屬有爭論的原因之一。 同時,北京的青蒿素、山東的黃花蒿素和云南的黃蒿素初步被認為是相同的藥物,三個地方誰先發現青蒿素引起爭議。當年參與“5·23”任務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毓林2009年發表文章“青蒿素———歷史和現實的啟示”一文中強調“青蒿素的發現是團隊協作的成果”。 媒體采訪屠呦呦問及“到底是誰發現了青蒿素”時,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書就知道。該書的序言(三)中,表述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單位。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及其同事向媒體指出,屠呦呦的關鍵作用表現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穩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瘧有效成分的瓶頸,并在公開會議上報告。其后,其他研究組才展開了類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組的鐘裕蓉分離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體,對確定分子式、晶體結構起到重要作用。 |
相關閱讀:
- [ 10-05]屠呦呦獲2015年諾獎 或促中藥更好挖潛
- [ 10-05]屠呦呦系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 [ 10-05]屠呦呦成首獲科學類諾獎中國人
- [ 10-05]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 [ 10-04]美校園槍案兇手疑患精神疾病 推崇納粹和暴力 | "諾獎"倒計時忙壞博彩公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