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稱屠呦呦仍在帶項目 昨日,對于獲得諾獎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她解釋,“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新京報記者獲悉,目前85歲的屠呦呦依舊在一線從事研究工作。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中國中醫科學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還在幾次會議中見過屠老師,目前已經85歲的屠呦呦依舊在正常工作,精神狀態很好。 該工作人員介紹,身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終身研究員,屠呦呦有自己的辦公室,也依舊在帶項目。 ■ 人物 除了屠呦呦,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分別為來自日本的大村智和愛爾蘭的威廉·坎貝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授獎詞為,“他們提出了一種治療蛔蟲寄生引發疾病的方法”。 這種新方法通過一種叫做阿維菌素的物質起作用,而它的發現由兩位科學家相互接力達成。 大村智在日本各地收集土壤中的鏈霉菌屬樣本,其中就有后來被發現能生產阿維菌素的鏈霉菌。坎貝爾參考大村智的工作,發現鏈霉菌能有效殺死馴養動物的寄生蟲。隨后,他將阿維菌素通過生物學的修飾改造成了更加強大的伊維菌素,并通過人體測試,發現伊維菌素同樣能有效地殺死寄生蟲。 大村智 喜愛運動和藝術的科學家 大村智于1935年生于日本,他多年專注研究鏈霉菌,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夠產生很多活性化合物。他用獨特的方式大批培養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從土壤中成功分離出新菌株并成功移植到實驗室中,再選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來源,這些菌株中的一個,后來被證明是阿維菌素的來源。 此外,大村智從1973年開始擔任Journal of Antibiotics雜志的長期編委,同時在2004年-2013年成為該雜志主編。曾經發表過多篇文章、書籍,其中包括一本關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國際通用教科書。 由于在天然產物化學領域研究的突出貢獻,大村智獲獎無數。最近一次為2014年的加拿大蓋爾德納獎。這個獎項的評選主要獎勵在世界醫學領域有重大發現和貢獻的科學家,有“小諾貝爾獎”之稱。蓋爾德納獎的頒獎詞為大村智博士與Merk合作發現了鏈霉菌特殊的生物學活性,鑒定出了阿維菌素并且開發了伊維菌素,這對于治療多種寄生蟲疾病以及在全球范圍內消滅盤尾絲蟲病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他還是日本科學院、德國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多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并為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科研,大村智同樣熱愛體育和藝術。據了解,他不僅是一名高爾夫球和滑雪愛好者,還非常喜愛日本藝術,并在家鄉建立自己的藝術博物館且免費向公眾開放。 坎貝爾 曾助推藥物免費投放市場 坎貝爾博士于1930年出生于愛爾蘭,在默克研究所工作了十余年,并于2002年獲得美國院士,現為德魯大學的榮譽研究員。 在威斯康星州,坎貝爾開始在醫藥公司默克研究所工作。當時他從事的是獸醫的研究,并且參與了噻苯咪唑的開發,噻苯咪唑是用來抗馬鈴薯晚疫病以及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蛔蟲感染的。后來,實驗室在尋找新藥物的時候發現了日本高爾夫球場土壤樣品中的一個樣本,也就是大村智所做的研究。 他開發了多種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方法,還建立了許多原創的篩選生物活性分子的系統。基于此方法與系統,他發現超過470種新的生物活性分子,其中包括他和默克研究所合作發現的阿維菌素及其衍生物。這些物質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意義的抗寄生蟲的藥物,重要性甚至可以和盤尼西林相比。同時,他的研究小組也成功解析了生產阿維菌素的細菌,鏈霉菌的全基因組。 據了解,伊維菌素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獸藥投入市場并且帶來了巨大的利潤。1978年坎貝爾向他的領導提出伊維菌素除了用作獸藥,可能也可以用來治療人類身上的盤尾絲蟲病。這是一種由黑蠅攜帶擴散的寄生蟲導致的疾病,可繁殖長達15年之久的寄生蟲后代在皮膚下擴散,導致嚴重的瘙癢并侵入眼睛,造成眼盲。此外,清除黑蠅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早期的治療藥物也有很嚴重的副作用。 研制出藥物后,坎貝爾希望能夠將其免費投放市場,但由于因為潛在的患者無力支付藥費,公司對于是否免費徘徊不定。但最終,在坎貝爾的堅持下,藥物由非盈利機構統一發放。 A04-A05版稿件(除署名外)/綜合自新京報記者 信娜 仲玉維 李丹丹 |
相關閱讀:
- [ 10-05]屠呦呦獲2015年諾獎 或促中藥更好挖潛
- [ 10-05]屠呦呦系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 [ 10-05]屠呦呦成首獲科學類諾獎中國人
- [ 10-05]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 [ 10-04]美校園槍案兇手疑患精神疾病 推崇納粹和暴力 | "諾獎"倒計時忙壞博彩公司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