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合肥工大:“工科男”新車發布會獻禮校慶 “百公里加速只需4.1秒,方向盤采用3D打印技術,更貼合手掌便于操作。”正值合肥工業大學建校70周年校慶之際,一群熱愛賽車的“工科男”召開了新車發布會,用自己設計、制造的新一代方程式賽車向母校獻禮。一個月后,該校越影車隊、云電車隊將攜愛車踏上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征程。 自從參加該賽事以來,合肥工業大學的這兩支車隊每年都能取得不俗的戰績。去年,作為國內唯一一支國內代表隊,云電車隊的同學曾駕駛著自己設計制造的電動賽車在英國的銀石賽道上風馳電掣,在國際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比賽中一展中國大學生的風采。 當年,該校方程式賽車團隊獲得全國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最高榮譽——首批“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 功到自然成,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導向,將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業精神,以及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據統計,近3年來,該校學子在省部級以上競賽中獲獎1500項目,每年有2000名本科生主持各類創新項目,近50%的在校生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活動。 競賽開啟全新的學習模式 輕輕一揮手,飛速運轉的風扇葉面立刻變成了一個表盤,指針還能不停在走。再一揮手,飛速旋轉的葉面又成了一個溫度計。這款可以當掛鐘、顯示手機短信,還能上網、幫助記單詞的智能電風扇名字叫ishine。它獲得了2013年中國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并在巴塞羅那舉行的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奪得二等獎。 合肥工大每年有20多支團隊參加該項賽事,而在該校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這已經成為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的核心項目。除了要求必須是學生原創、謝絕任何形式的導師課題參賽,該項比賽對作品沒有設置任何限制條件,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從2011年以來,該院學生獨立設計開發出《蔬菜大棚的給力管家》《頭部運動跟隨裝置》等一系列作品,在全國總決賽上摘金奪銀。 “競賽開啟了全新的學習模式,在創新實踐中進行任務式的學習,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幅提升。”一直指導該項賽事的李鑫老師認為,比賽考量的是綜合創新能力,評委是清一色的企業家和投資人,參賽作品不僅需要好的設計理念和應用創新,更需要全程不斷地改進和優化。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從事科技創新的學生畢業后選擇了繼續深造,不少學生一直讀到博士。 專業知識應用到工程建造中 90多根小木條、半瓶502膠水、幾塊木板……憑著這些不起眼的材料,該校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的學生搭建起僅重46克的框架模型,卻能承重達20公斤的大秤砣。在華東地區部分高校結構設計邀請賽中,這個“大力士”木質模型就捧回了一等獎。 為了“攻下”這個結構,當時還在讀大三的周斌和他的隊友們反復設計、試驗、調整了一個多月。“這樣的模型結構,常用于現實中橋梁、運動場館的設計”。 在合肥工業大學,工程結構設計競賽已經連續舉辦10年。比賽的模型模仿的都是現實生活中建筑設計的要求,側重模型制作,并不限制專業,學過力學的同學都可以一試身手,每年都能吸引上千名學生參加。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從2012年起連續舉辦了4屆大學生工程科技訓練營,組織80多名專業教師擔任學術導師,每年都有近一半的在校生入營接受系統的工程科技訓練。 “我們全院上下積極投身學科競賽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科技實踐創新能力。”據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宏國介紹,學院還鼓勵學生選報優秀創業項目參加創業大賽。“智能臥居輪椅”等學科競賽中產生的“金點子”獲得學校資金支持,并準備實際投入運營,真正實現“開花結果”。 近3年來,在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等一系列學科競賽中,該院的在校生已經捧回了省級以上競賽獎杯近百個。僅2014年,就獲得省級及以上競賽獎項28項,獲批國家級與校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22項。 學科交叉鍛造創新綜合能力 2014年,在當今世界建筑學專業學生的最高規格競賽,被喻為“世界建筑學專業學子的奧林匹克大賽”的國際建筑師協會(UIA)世界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上,該校建筑與藝術學院本科生完成的兩項參賽作品從來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筑院校的478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雙雙入圍全球前15名。 據了解,該校建筑與藝術學院學生所參加的學科競賽覆蓋設計創意類、工程實踐類、社會經濟類,這種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也貫穿于該院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每個參賽團隊都是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同學組成,團隊內部首先就要實現互相影響協同交叉”。該院黨委書記陳剛教授說,目前學院涵蓋了工科、人文社會學科和藝術類學科,創新教育體系作為人才培養重要模塊就必須系統地進行梳理和整合,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引導的大格局。“如只是把競賽當成單一的拿學分的方式,那獲獎也就成了撞大運,無法促進學生對專業深度的了解和國際視野的建立,創新綜合能力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通過理論教育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科研訓練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學生的創造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該校團委書記陳文恩表示,只有將育人作為參賽的根本宗旨,才能讓同學在參賽中真正學到本領,展現自身勇于挑戰、敢于追夢的拼搏精神。 |
相關閱讀:
- [ 10-08]教育部評估中心受邀對俄羅斯大學開展評估
- [ 10-08]高等教育評估首次走出國門 用中國標準認證國外大學
- [ 10-05]2500名游客被納入故宮“黑名單” | 武漢大學2000元待客 紀委稱頂風違紀
- [ 10-05]武漢大學花近2000元待客 湖北紀委稱系頂風違紀
- [ 10-04]廈門將建電梯應急處置中心 推動更新改造 大學新生軍訓服"何去何從"?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