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告訴你“十一”黃金周人們怎么過
2015-10-09 22:24:57? ?來源:新華網北京10月9日新媒體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新媒體專電 “十一”黃金周剛剛落下帷幕,長假里的各項數據也隨之出爐,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一起看看這個黃金周大家是怎么過的。 ——有多少人出去玩? 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信息,國慶假日全國共接待旅客5.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比2014年國慶假日增長10.7%;實現旅游收入4213億元,增長17.9%。 在全國接待的5.26億人次旅客中,過夜旅客(僅限于住在賓館和旅游招待所)為1.14億人次,增長14.7%;一日游游客為4.12億人次,同比增長9.8%。 國慶假期旅游,游客出行需求呈多樣化,城市休閑、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紅色旅游最受歡迎,散客自駕游、自由行成為主流。假日旅游方式已從傳統的觀光型向現代休閑復合型轉變,旅游拉動消費作用明顯。 ——哪種出行方式最普遍?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黃金周期間,全國道路客運量達6.39億人次,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9879.9萬人次,全國主要地區水路旅客運輸量達1215萬人次,民航航班運送旅客896萬人次。從數據上看,坐汽車是長假人們選擇的主要出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受臺風“彩虹”影響,近日廣東、廣西、海南部分水上客運航線停航,黃金周期間全國水路旅客運輸量完成人次較去年同期下降14.4%。而民航航班運送旅客數量同比增長9.8%,在四種出行方式中增長最快。 ——黃金周人們都干什么? 據商務部監測,“十一”期間,旅游、觀影、看展、讀書、運動等過節方式受到人們青睞。貴州、江蘇、福建、陜西等地景區自助、自駕游比重達七成以上;武漢周邊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民俗娛樂、吸氧騎行的游客數量同比增長30%以上;各地影院人氣爆棚,數據顯示,10月1日當天票房就達到3.15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出1億多元,同比增長53.66%,創下歷史最高增幅;安徽、遼寧、廣東等地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人頭攢動,許多展館專門為黃金周設立了專題展、特展等,受到廣大參觀者的歡迎,北京、廣州、濟南、太原等地圖書館更是一座難求。 ——黃金周人們都買什么? 商務部8日發布的“十一”黃金周消費數據顯示,國慶七天,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消費實現我國黃金周確立以來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應季服裝鞋帽、金銀珠寶、家用電器、信息產品、新能源汽車等商品熱銷,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 部分地區上述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尤其搶眼,如西安市重點監測企業服裝、鞋帽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0%和72%,山東重點監測企業家電銷售同比增長53%,吉林、青海重點監測企業通訊器材銷售同比分別增長28%和24%,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兩成以上,部分新能源汽車銷售一空。 ——哪些地區促銷力度大? 國慶期間,各地商貿企業搶抓節日商機,通過深度嫁接“互聯網+”,充分融入現代商業理念和科技元素,打造出全新的營銷模式,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據商務部監測,10月1日至7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82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其中四川、重慶、湖南、青海和湖北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5%、13.2%、12.5%、12.2%和11.9%;遼寧、陜西、天津、黑龍江和江蘇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分別增長11.8%、11.6%、11.2%、11.1%和10.9%。 ——哪些地區旅游投訴多? 9月29日12時至10月7日17時,國家旅游局共接到投訴舉報534件。目前,534件投訴舉報中,已結案269件,265件正在辦理中。 投訴排名位列全國前十位的有:北京77件、四川48件、新疆38件、江蘇36件、浙江35件、云南33件、廣東28件、上海19件、重慶18件、陜西18件。 ——旅游投訴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投訴對象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區、旅行社及導游。其中旅游景區149件、旅行社及導游148件、在線旅游企業97件、賓館飯店45件、交通20件、購物14件。 從投訴的問題看,主要涉及景區服務管理差、違反合同約定、在線預訂不兌現、強迫購物、非法一日游、導游服務質量不達標、交通秩序等問題。其中,景區服務管理103件、違反合同約定96件、在線預訂52件、強迫購物35件、非法一日游34件、導游服務質量23件、交通秩序20件。(參與采寫:錢春弦、趙文君、樊曦、齊中熙、靳赫、劉嫄、陶一萍) |
相關閱讀:
- [ 10-09]黃金周零售和餐飲消費首超萬億元 同比增長11%
- [ 10-09]青運會、自貿區助力福州黃金周
- [ 10-09]國慶黃金周餐飲市場回暖
- [ 10-09]福州黃金周共接待游客219.63萬人次
- [ 10-09]國慶黃金周龍巖市旅游吸金19億元 比增22.46%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