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的政治局會議 有哪些弦外之音
2015-10-13 07:36:56? ?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 十月,中國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莫過于26-29號在北京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 所以,今天開的政治局會議,就有兩項主要議程: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重大問題、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乍一看,是挺割裂的兩項議程。但在島叔看來,這次會議討論的內容,卻恰好體現了目前中共治理邏輯與思路。 目標 臨近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的各路消息不絕于耳。今天各大網站爭相轉引的一條消息就是,有許多專家表示,不排除十三五將下調GDP預期增速的可能。按照這種速度,也能在2020年實現GDP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既定目標。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需要太多爭論——半個月后就見分曉了。無論受訪的專家是否參與了規劃制定,這種表態是屬于“透風”還是“猜測”,對最終結果影響也不大。但我們真正想討論的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中國的“五年規劃”體制到底意味著什么? 提起“計劃”,讓人想起一個是事實的黑色幽默段子。數十年前的波蘭,國民經濟計劃中還有酸黃瓜的生產。國家計劃委員會,還在計劃中規定了一個狩獵季度中應當獵取的野兔的數目。同樣,人們得不到女用紐扣或者是發針,只是因為這些東西被國民經濟計劃中被忘記了。 換句話說,由國家層面制定的“規劃”,是不是和“市場”相牴牾?畢竟,到現在依然在操作執行五年規劃的,放眼世界,也只有中國、印度、越南等寥寥數個國家。蘇聯解體后,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計劃經濟體制宣告失敗;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采用過的指導性經濟計劃,也先后被這些國家所拋棄。 所以我們要問:為什么中國還要堅持五年規劃這個聽起來略帶“計劃經濟”色彩的發展思路? 計劃 事實上,上一句表述略有問題。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詞語,是“五年計劃”。而從“十一五”開始,這個名字已經變成了“五年規劃”。 前面提到的那個段子,是對歷史上蘇聯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五年計劃的一種淡淡的諷刺。同樣是事實的是,從斯大林時期實行的兩個五年計劃,成功地提升了蘇聯的國力,為其工業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因此,建國后,中國借鑒蘇聯施行五年計劃,看起來就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件事。雖然中間經歷了大躍進、文革等歷史事件,五年計劃也經常被打斷、或者無法完成,但中國依然把這項制度堅持到了現在,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以馬上就要結束的“十二五”規劃為例,今天政治局會議的評價就是,“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按照一些學者的測算,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完成率可能會達到90%以上,創歷史新高。 比如,十二五提出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在2015年前達到47%,現在這個數字是49.5%;城鎮化率提高4%,現在的數字是54.7%;研發經費占GDP2.2%的目標,現在已經超過了4%;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5%的目標,現在是98%;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2015年上半年就已經完成6100多萬。 之所以能持續地完成目標,同樣是因為中國走了一條不太一樣的路。 |
相關閱讀:
- [ 10-1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討論擬提請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的文件
- [ 08-19]周五中醫院體檢中心停檢 當日不提供對外體檢服務
- [ 07-2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決定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