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民之路上又邁出扎實步伐
2015-10-14 16:56:0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聚焦“十二五”新生活新變化】 立國之道,惟在富民。 “十二五”的五年,中國在富民之路上又邁出扎實步伐。從促進增收到完善社保,從加大財政投入到推出改革實舉,改革突出問題意識和民本理念。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普惠和公平,真正讓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 兩個“系數”看發展 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3%和40.4%。2012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降至36.2%和39.3%,2013年進一步降到35%和37.7%。以北京為例,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達28009元,恩格爾系數為30.8%,比2013年下降0.3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呈總體下降趨勢,體現了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升級的變化。 衡量富貧差距的基尼系數,連續六年呈現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基尼系數逐步降低,表明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態勢。但超越0.4警戒線的基尼系數提示著,縮小差距、促進公平任重道遠。 “十二五”期間,為縮小收入差距,中國把提低、擴中、控高作為改革的重要思路。提低——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上調社保待遇標準、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調最低工資標準。2011年—2014年,全國分別有24、25、26、18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分別達到22%、20%、17%、14%。控高——醞釀多年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出爐,省管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大步跟進。擴中——增加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提上日程。 收入增長“跑贏”GDP,發展讓百姓收獲了“真金實銀”。2011年—2014年,扣除價格因素,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分別增長7.9%、10.1%。201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67元,比上年增長8.0%,比GDP增速快0.7個百分點。2015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繼續快于經濟增長。 三項“投入”看公平 教育、醫療、社保,關乎百姓切身利益。“十二五”期間,在國家財力穩步增長的同時,公共財政和陽光更多灑向民生領域。2011年—2014年,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年均分別增長16.2%、20.4%和14.9%。 尤其是今年前7個月,全國稅收收入僅增長4.5%,增速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財政支出增幅保持了16%、19.2%和21.4%的兩位數以上水平,透露了民生優先的發展理念。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大對特殊群體的扶持力度,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面覆蓋。2014年,全國共資助各級各類學生8500多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31%,資助總額超過1400億元,是2009年的兩倍。五年來,全國各類資助資金累計達6300億元。伴隨著2.73億農民工進入城市,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頭戲。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共接納隨遷子女1294.7萬人,80%在公辦學校就讀,10%由政府購買學位在民辦學校就讀。2015年,29個省區市近8萬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了高考。 從醫療保障看,“一增一降”數字透露出暖意:“增”——2014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8.1萬個,比2010年末增加4.4萬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660.1萬張,增加181.4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759萬人,增加了171萬人。“降”——嬰兒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產婦死亡率由十萬分之三十下降到十萬分之二十一,均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從社會保障領域看,2014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比2010年末增加8417萬人、4561萬人、3667萬人、4478萬人、4703萬人。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力度明顯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不斷擴大。2014年末,4965萬人參加新農合,比2010年末增加350萬人。“十二五”期間,國家統一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全面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