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為世界抗瘧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
2015-10-16 22:07:5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古人到底用的是哪個青蒿品種?真正含有青蒿素的是哪部分?青蒿的最佳采收季節是何時?用低熔點溶液提取效果怎樣……經過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設計多個方案:將溫度控制在60攝氏度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種溶劑分別提取;將莖稈與葉子分開提取等。 又是多少個不眠之夜,終于證實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曙光初現,經歷了數百次失敗的團隊再度振奮起來。 “提取物中的酸性部分具較強毒性又無效,而保留下來的中性部分才是抗瘧藥效集中的有效部分!”關鍵之處的新發現,至今仍令屠呦呦感到興奮。 從暖春到初秋,又一茬青蒿從嫩苗到茁壯。 1971年10月4日,課題組從編號為191的青蒿素乙醚中性提取物中得出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對鼠瘧、猴瘧模型的抑制率均達到100%。 “青蒿成株葉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發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于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 這段對于青蒿乙醚提取的簡略描述,收錄在2009年出版的屠呦呦專著《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中。不到百余字背后,蘊含著研究人員嘔心瀝血、百折不撓的艱辛奮斗。 階段性勝利并沒有讓科學家放慢腳步。大家還來不及喘口氣,就又開始進行對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分離、提取工作。 由于北京產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只有萬分之幾,要大量提取青蒿素以供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用藥,難度可想而知。 從少量顆粒狀到片狀再到針狀結晶,每一次發現分離提取的成果變化,實驗室都會爆發出歡呼和掌聲。 為了早日得到單體結晶,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竭盡所能。在一份有關氣管炎藥物研究的文獻中,屠呦呦當時的助手鐘裕蓉發現硅膠對于分離中性物質比較好。 “我們恰恰沒用到硅膠這種材料。”說干就干,鐘裕蓉給自己做了一個小爐子,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分離。 有方向的人,從不怕路遠。 1972年11月8日,課題組的人們吃完晚飯,匆匆趕回實驗室繼續攻關。“突然,我們看到了爐子上的青蒿素針形晶體,大家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透過電話另一端鐘裕蓉微微顫抖的聲音,記者感受到他們當年的酸甜苦辣。 1966年,國外一份文獻曾發出悲觀預言:“看來,要解決耐藥性惡性瘧原蟲問題還在遙遠的未來。” 6年后,中國科學家將青蒿素結晶單體命名為II號結晶。在中國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青蒿素的誕生讓人類抗瘧事業向前邁進了一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
相關閱讀:
- [ 10-07]青蒿素抗瘧在非洲獲巨大成功 幫科摩羅實現零死亡
- [ 09-14]塞內加爾衛生部長感謝中國為塞抗瘧事業所作貢獻
- [ 01-09]中國抗瘧藥在非洲被仿冒
- [ 01-09]人民日報調查反駁中國輸非洲抗瘧藥被指假藥
- [ 12-26]英媒稱非洲無法消滅瘧疾因中國假抗瘧藥妨礙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