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組織的“腦卒中篩查防治工程”近日在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啟動,來自北京的9名專家為當地近200名農牧民提供了免費腦卒中(俗稱“中風”)篩查和相關疾病的診斷服務。新華社記者劉懿德攝 安徽合肥市新華社區聯合南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居民家門口開設“流動醫院”便民健康服務點,免費為社區65歲以上常住居民提供量血壓、血常規檢查等10多項體檢項目,根據每位老人檢查情況提供個性化“1 1”保姆式貼身跟蹤服務。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五場報告10月13日在京舉行,本報記者采訪了報告人、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 問:“十二五”期間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情況是怎樣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相關部門、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全國醫療衛生工作者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醫療衛生事業獲得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到2015年預計將比2010年提高1歲;嬰兒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產婦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萬下降到2014年的21.7/10萬,均提前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目標,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處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黨中央、國務院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十二五”期間醫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把改革推向縱深,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為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年內有望實現降至30%以下的目標。主要成效包括4個方面: 一是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我國已經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較2010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2015年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人均籌資增加到500元左右,其中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比2010年(120元)增長了2.2倍。2014年3項基本醫療保險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均達到70%以上。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 二是公立醫院改革步伐明顯加快。省級層面,我們確定江蘇、福建、安徽、青海4省為綜合改革試點省,將公立醫院改革作為核心任務部署推進。市級層面,國家級聯系試點城市從34個增加到100個。縣級層面,已有75%的縣(市)和76%的縣級公立醫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年內將實現全覆蓋目標。在改革過程中,堅決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建立科學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穩步推進編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三是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價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左右,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基本保障了兒童用藥。目前,所有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和86%的村衛生室全部配備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建設、軟件建設、服務能力都有了明顯改善,鄉村醫生待遇持續提高,從2014年開始連續2年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新增部分全部用于村醫。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辦醫和健康服務業。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中為社會辦醫預留了空間,著力消除阻礙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障礙。對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截至2014年底,民營醫院達到1.25萬個,比2010年增加了5478家,占醫院總數的48.5%;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達到16.8億,占全國總診療人次數的22%,提前實現20%的規劃目標。 問:“十二五”期間,在醫療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方面有哪些成就? 答:一是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資源總量繼續增加。截至2014年底,我國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8萬個,醫療衛生人員總量超過1000萬,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服務可及性進一步增強。 二是醫療質量和技術管理得到強化。2010-2013年,建設臨床重點專科90個。開展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2014年,全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降至41.3%,較2010年降低21個百分點。 三是醫療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廣泛開展“三好一滿意”“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建設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等活動。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到76億,入院人數達到2億,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滿足程度提高,服務利用增加,公平性增強。 四是醫藥衛生信息化加快發展。全國已有14個省份、107個地市建立了省級、地市級衛生信息平臺,29個省份開展了居民健康卡試點工作,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區域內醫療衛生系統互聯互通。2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電子病歷建設,三級醫院基本達到醫院內部電子病歷共享,支持網絡預約掛號、醫院內檢驗檢查結果調閱共享。 五是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新藥創制和傳染病防治兩個科技重大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全球首個晚期胃癌治療藥物阿帕替尼等一批新藥和仿制藥獲批上市。甲型H1N1流感防治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了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六是預防化解醫療糾紛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堅持一手抓依法治理,堅決打擊涉醫犯罪和“醫鬧”行為,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將“醫鬧”入刑;一手抓“三調解一保險”(院內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長效機制建設,呈現出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成功率提升,涉醫違法犯罪案件和醫療糾紛數量下降的良好局面。同時,在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深入開展職業精神教育,不斷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社會宣傳,倡導全社會理解醫學局限性、尊重理解醫護人員。 問:做好重大疾病防治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十二五”期間一些對我國居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例如: ——乙型肝炎。我國實施新生兒優先接種乙肝疫苗的策略,逐步開展新生兒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2009-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工作,共補種6800萬余人,防控效果顯著。2012年5月,我國正式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的認證,實現了將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標,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典范。 ——艾滋病。我國艾滋病疫情總體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截至2014年底,報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為50萬例左右。易感染艾滋病行為人群干預覆蓋率接近80%,感染者和病人的就醫負擔顯著減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社會歧視有所減少,全社會共同參與艾滋病防治的氛圍逐漸形成。 ——肺結核。“十二五”期間,我們全面推行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為普通肺結核患者免費提供篩查和一線抗結核藥品,將耐多藥肺結核納入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范圍。截至今年上半年,“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發現并治療管理肺結核患者387萬例,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0年的74.3/10萬下降到65.6/10萬,提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 ——血吸蟲病。“十二五”期間,我們積極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血吸蟲病綜合防治策略,對患者醫療費用按規定予以減免。截至2014年,全國453個流行縣(市、區)中,已有98.9%的縣(市、區)達到傳播控制或傳播阻斷標準,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慢性病。“十二五”期間,建成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265個,管理高血壓患者8600多萬人、糖尿病患者2400多萬人。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