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潮汕優(yōu)勢
2015-10-22 16:59:13? ?來源:光明網(wǎng)-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王海云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作者:劉仰 有一種流行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封閉排外的國家。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點,至少是一個以偏概全的說法,或者是一葉障目地固守自己的偏見。中國歷史上,陸地方面有西域的絲綢之路、川緬的南方絲綢之路,北方有經(jīng)恰克圖往俄羅斯的貿易線路。海洋方面既有與太平洋西部島嶼國家的貿易,也還有經(jīng)馬六甲至印度、阿拉伯世界、東非的航路。東南沿海的海洋貿易被現(xiàn)代人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今天,中國將兩者合稱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位于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qū)至少在千年以前就已經(jīng)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潮汕地區(qū)如何配合國家戰(zhàn)略、下好“一帶一路”這盤棋,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觀察點和新的出發(fā)點。 一、文化自信與制高點 潮汕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即唐朝的韓愈(768-824)。韓愈去世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在當時就頗有名望。需要注意的是,韓愈被貶官到廣東任潮州刺史,前后只有不到八個月的時間。韓愈離開潮州后,當?shù)孛癖妼⒐P架山改名為“韓山”,將筆架山前的鱷溪改名為韓江,以此紀念韓愈。但是,這種紀念在當時和當?shù)夭⒉煌耆轻槍n愈的歷史地位,而更多是針對韓愈在潮州期間對于潮州本地的貢獻,例如治水興農、驅鱷廢奴、延師興學等。 潮州的“韓文公祠”是在韓愈去世近二百年后的北宋初期建立的。這一行動可以視為“唐宋古文運動”的一部分。唐宋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史稱“唐宋八大家”,領軍人物是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另外六個都是宋朝文人,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時間跨度三百多年。對于韓愈領銜的“古文運動”,我們很難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歷史意義,只有將其放在較長時間段里才能認識“古文運動”的價值。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是因為他反對唐憲宗的崇佛活動。當時唐憲宗派人迎取佛骨,全國上下掀起一片信佛狂潮。韓愈“頂著狂風作案”,他上書認為:供奉佛骨極為荒唐,毫無意義;要求將佛骨徹底銷毀,永遠根除。韓愈的這一上書與他一貫批評、反對佛教的觀念是一致的。求仙信佛的唐憲宗一怒之下差點殺了韓愈,經(jīng)人勸阻才將韓愈貶到嶺南這個當時還屬蠻荒的偏遠之地。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所對應的中國社會背景就是以佛教為代表的一系列宗教活動的興盛。 佛教在漢朝時就傳入中國,中國本土的道教也在漢朝開始壯大。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譯經(jīng),達摩一葦渡江等只是佛教在中國一系列傳播的典型故事,佛教在中國的精英階層和底層民眾那里都得到廣泛傳播。唐朝被稱為開放的帝國,唐初有著名的玄奘西去,武則天號稱彌勒佛降世,佛教在唐朝可謂氣勢如虹。唐朝皇帝姓李,又使得道教被推崇。此外景教(基督教分支)、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明教)、伊斯蘭教都在這一時期或更早時期傳入中國,使得中國以儒家為代表的本土文化遭遇外來文化的嚴峻挑戰(zhàn)。韓愈以及唐宋八大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xiàn)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字面上似乎是要求恢復中國古文的質樸自由,反對駢文的華而不實,事實上承擔了兩個重大使命:一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二是政教分離的原則與政教合一原則的較量。這一過程如果從南北朝算起,直到宋朝程朱理學的出現(xiàn),時間長達六七百年,韓愈是一個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人物。他以尊師重道、建立孔孟學說師道傳承為旗幟,牢固樹立了中國本土文化的核心地位,從而使得在政教分離原則下以中華文化為核心、融合其他文化,或者使各種不同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協(xié)調之下實現(xiàn)和平共處,從未出現(xiàn)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多次出現(xiàn)的宗教戰(zhàn)爭。由此建立了中華文明面對眾多外來文化而呈現(xiàn)的文化自信,中國的世俗文化獲得了文化上的制高點,使得大唐氣象恢弘而豪邁,為絲綢之路等中外交往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基本準則。韓愈本人也因此在宋朝時與儒家其他歷史人物一起被列入孔廟,成為儒學祭祀的對象。 |
相關閱讀:
- [ 10-22]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融入“一帶一路”促莆田旅游發(fā)展
- [ 10-22]習近平出席中英工商峰會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fā)展帶來巨大機遇
- [ 10-22]習近平:“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 [ 10-21]日本川渝總商會東京成立 凝心助推“一帶一路”
- [ 10-21]陳德銘愿臺商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