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菲律賓一種極度瀕危的烏龜正在被大批量捕捉,它們被用于滿足食欲,或入藥,或成為賞玩的寵物。那么,這種龜到底是何物?又是誰在炒作這種爬行動物?本文邀請專家與您一同近距離觀察新聞背后的真相,了解很多我們熟悉與不熟悉的野生動物生存現狀。 【逐利的捕捉】 新聞源自菲律賓巴拉望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負責人阿德利娜·比列納。她25日告訴媒體,本月18日,巴拉望島執法人員查獲一批正在運輸途中的烏龜,數量接近千只,其中大約20只為菲律賓池龜。 菲律賓池龜,全球已知種群僅生活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所以又叫巴拉望龜。按比列納的說法,查獲的這批龜被菲律賓盜獵者非法捕捉,最終去路是“食用、藥用或觀賞用”。 比列納說,近些年,巴拉望島非法捕捉珍稀野生龜的活動猖獗。她說,今年6月,執法人員在巴拉望島一個倉庫查獲4000多只野生淡水龜,包括160只齒緣攝龜和25只安布閉殼龜和少量菲律賓池龜。有90多只龜在查獲時就已經死亡,在隨后的拯救、放歸過程中,又有100多只死亡。 在今年6月那次突查行動中,菲律賓淡水龜保護組織在當時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經查,這些非法捕獵的龜……或被食用,或在寵物市場上被售賣……一次捕獵幾千只,足以給一個瀕危物種帶來滅頂之災。” 比列納說,巴拉望島違法捕龜活動嚴重,關鍵問題在于管控不力和量刑較輕。按當地法律,非法盜獵瀕危野生動物可判6年至12年,但可以保釋。“如此松懈的刑罰在巨大利益面前顯得微不足道,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她說。 那么,盜獵的利益究竟有多大?小龜如何引人甘愿鋌而走險呢? 【最后的神龜】 菲律賓池龜,因耳后有白色或黃色環繞斑紋,在當地又被叫做領結龜。這種龜最早于1920年被美國爬行動物學家愛德華·哈里森·泰勒分類并正式命名為雷島粗頸龜(Siebenrockiella leytensis),因為當時兩個標本據發現者稱發現于菲律賓雷島(又譯萊特島)。遺憾的是,那兩個標本在二戰期間在馬尼拉被毀。 此后半個多世紀,雷島粗頸龜再未出現在雷島。直至1988年,有人在巴拉望島又購得一只,這才喚醒動物學家的興趣。因為當時堅信新發現的那只雷島粗頸龜是通過動物貿易被人從雷島帶到巴拉望島,不少動物學家又重返雷島四處尋覓它們的蹤跡。但多路考察人員無功而返,最終認定這種龜種已經野外絕滅。 2001年,動物學家在評估巴拉望島野生動物種群時,意外發現了野外生存的雷島粗頸龜。經過論證,動物學家目前普遍認為,當年泰勒在命名雷島粗頸龜時把發現這種龜的地點搞錯了,事實很可能是,雷島粗頸龜從未生活在雷島,而是實實在在的巴拉望原產龜,因此,這種龜目前又叫做巴拉望龜。經考察,菲律賓池龜目前僅在巴拉望島的泰泰至圣維森特地區有蹤跡,棲息范圍不超過100平方公里,通常與齒緣攝龜和安布閉殼龜混居。 菲律賓池龜性情溫順、膽小,通常躲在溪水石縫中,易于捕捉。 在國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訂立的9級瀕危等級體系中,菲律賓池龜被劃分在“極危”一級,僅次于“絕滅”和“野外絕滅”。 “極危”的概念是,野外狀態下滅絕概率很高的生物分類單元,在這一類別下,大家比較熟悉的動物還有亞洲獅、蘇門答臘犀牛等。而人們通常認為非常稀有的大熊貓、麋鹿等,只排列在次于“極危”的“瀕危”一級。 正因為它的稀少,使得菲律賓池龜成為市場的新寵。在2009年至2011年間,菲律賓池龜在菲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最常抄沒的走私野生動物名單上排名第六。 通常意義上,爬行類野生動物在市場上有三個“去向”,食用、藥用和寵物貿易。那么,菲律賓池龜在黑市上到底身價幾何? |
相關閱讀:
- [ 10-27]菲律賓擔心稀有森林龜死于“中國需求”
- [ 10-25]菲律賓反政府武裝承認綁架槍殺南部鎮長父子
- [ 10-24]菲律賓一貧民區發生火災
- [ 10-20]菲律賓官方稱臺風“巨爵”已致18人遇難
- [ 10-23]臺風持續襲擊菲律賓 多地發生洪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