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講話悟出“十三五”的五大民生法則
2015-10-30 07:31:01??來源:學習中國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二、至上法則 民生是我們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指的也是民生,可以說,黨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民生開展的。習近平指出:“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三五”規劃也是民生規劃,民生至上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重視民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中國共產黨為民生而建、為民生而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職責和義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平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所有奮斗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 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首次與中外記者見面講話時,習近平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對中國夢作了深刻闡述。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也集中反映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又一次明確表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帶領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 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深入拓展區域化黨建,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推動管理重心下移,推動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實現從管理向治理轉變,激發基層活力,提升社區能力,形成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就“十三五”規劃調研時指出:“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要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 民生至上不僅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法則,也是每一個人民公仆的工作法則。只有把民生放在心上、放在至上的位置,工作才不會產生偏差。 三、公正法則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原則,也是人類共同追求。具有悠久文明的中華民族對公平正義更有自己的獨特理解和獨特要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意識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里,因此,公正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法則。“十三五”規劃在民生方面,應充分體現出法治公正、發展公正、分配公正。 習近平高度重視公正法則,他提出全面依法治國,要從根本上解決公平正義問題。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 發展公正就是保持地區之間、民族之間、行業之間、人群之間能夠公正地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共享發展資源,共享發展成果。2013年3月,剛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鄭重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分配公正就是能夠讓所有人在共享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十三五”期間,收入分配政策應該盡量向低收入人群傾斜。在十八屆三中全會講話中,習近平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又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既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又正視我國社會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強調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指出:“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加以解決的。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同志指出,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要讓廣大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四、全面法則 全面法則主要體現在范圍全面、地域全面和人群全面三個方面。“十三五”規劃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是民生的全面的規劃,是民生的全面發展規劃。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60項改革中,有18條是關乎民生的,包括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等。”而在這些重大民生問題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都曾作過重要論述。 2012年11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就強調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這十個分量頗重的“更”,涵蓋了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保障、住房、環境等有關民生建設的方方面面。 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生工作面廣量大,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辦,不要貪多嚼不爛,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不能虎頭蛇尾。我們要一諾千金,說到就要做到。務求扎實,開空頭支票不行,要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為。” 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說:“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基礎上,積極引導群眾對居家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體服務、休閑服務等方面的社會需求,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要著力保障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 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習近平強調:“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民生工作面廣、量大、頭緒多,一定要注重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夢想。” 五、創新法則 當下的中國,是改革的時代,創新的時代。“十三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應該體現創新法則,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要創新、制度要創新、方法要創新;另一方面又要鼓勵全民創新,讓人民在創新中完成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同志的系列講話中有許多關于創新的精辟論述。 沒有創新就沒有活力,沒有創新人民也不會滿意。落后的理念、過時的制度、陳舊的方法,不僅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也根本無法帶領人民進入全面小康。2015年0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他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戰略調整,把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沒有創新就沒有改革,改革必須靠創新。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發展也要靠創新。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 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上海考察調研時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民生改善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艱巨的、復雜的工程。正如習近平所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成果斐然的“十二五”、蓄勢待發的“十三五”,民生都是主題、都是核心。建設小康社會為了民生、民族復興也為了民生。遵循習近平同志講話精神中的五大民生法則,“十三五”規劃必將讓全體中國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相關閱讀:
- [ 10-30]越南新加坡期待習近平訪問 前高官“歡迎親戚來”
- [ 10-29]習近平將對越南 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
- [ 10-29]習近平會見德國總理
- [ 10-29]習近平:規劃失誤是最大浪費 規劃折騰是最大忌諱
- [ 10-28]十三五規劃“經濟發展”成重點 盤點習近平的“六大關鍵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