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最新升級反導戰艦進駐日本
老艦升級,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美國炒作其能應對中國東風-26

“我們在亞太地區擁有最先進的作戰系統。”10月18日,正式進駐日本橫須賀基地的美國驅逐艦“本福德”號(DDG-65)受到日美兩國媒體的高度關注。熱衷炒作的西方媒體稱,美國向日本增派這種戰艦,就是為了應對中國在勝利日閱兵中展示的反艦彈道導彈。美國《星條旗報》還聲稱這艘美軍當前戰斗力最強的驅逐艦將參與在南海、東海和朝鮮半島附近的行動。然而宣傳歸宣傳,“本福德”號到底有沒有那么神,還是讓我們從理性角度分析一番吧。
“十八羅漢”之一
“本福德”號原系美國第3艦隊下屬的20艘伯克級驅逐艦之一,為兌現美國國防部加強第7艦隊的“前沿存在”、提高第7艦隊責任區的彈道導彈防御能力的要求,美國海軍于2014年10月確定船況較好的“本福德”號與“米利厄斯”號開赴日本,直接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提供支持。
據英國簡氏信息集團介紹,美國海軍現有18艘搭載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水面艦具備全面的彈道導彈防御能力,其中3艘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剩下的15艘全是伯克級驅逐艦,“本福德”號就是“十八羅漢”之一。該艦的主要職責是為前沿部署的美軍和盟友提供可靠的對空防護,從而增強美國主導的軍事聯盟的戰略威懾力,特別是第7艦隊在西太平洋12950萬平方千米責任海域里提供威懾力,確保美軍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快速介入該地區的任何位置。
駐日美國海軍第15驅逐艦中隊指揮官克里斯托弗·斯威尼透露,隨著“本福德”號等艦到位,到2017年,美軍部署在橫須賀的主力艦將達到二戰結束后的最高峰14艘。屆時,橫須賀港最南邊的美軍專屬錨地幾乎要被占滿。由此可見,美國人圍繞“亞太再平衡”戰略所布下的棋局著實“不小”。

并不完美
“本福德”號于1996年3月30日服役,滿載排水量8900噸,艦長154米,艦寬20米,吃水9.4米,采用戴維·泰勒海軍艦船研發中心設計的寬體船型,更注重耐波性和適航能力,有助于長時間在海上遂行任務。
鑒于未來將在岸基火力威脅較大的近海地區活動,“本福德”號特別強調防護性能的提升,強調艦體的抗打擊能力。
“本福德”號的主武裝是艦上的MK41通用垂直發射系統,能夠發射從“標準”系列艦空導彈到“戰斧”巡航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在內的多個彈種,總載彈量為90枚。有趣的是,由于伯克級自帶的垂發系統裝填機無力自行裝填戰斧導彈,因此該級艦在打擊岸上目標時往往“縮手縮腳”,深怕將寶貴的“對陸攻擊武器”用錯地方。此外,由于內部空間有限,“本福德”號的艦艉只有直升機甲板而無機庫。
事實上,外界與其說是看重“本福德”號那身外表的“戎裝”,倒不如說是它那汰舊換新的“大腦”。“本福德”號所升級的“基線”-9系統,就使其宙斯盾系統能夠處理更為復雜的戰場數據,具備同時定位和跟蹤飛機及彈道導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與E-2D預警控制機、F-35聯合攻擊戰斗機、友鄰的宙斯盾艦共同構成美國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概念”。
需要強調的是,“基線”-9的技術要害不在各種探測元器件或者運算軟件,而是服務于通信數據鏈的多任務信號處理器,它的工作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本福德”號自身反導作戰乃至與友艦協調的成敗,而目前美國海軍對多任務信號處理器技術的成熟度并不放心。更要命的是,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就公開批評“本福德”號乃至后續伯克級反導艦的發展模式,認為伯克級的基礎設計是30年前的水平,不足以容納21世紀第二個10年問世的軍事技術,最突出的表現是“基線”-9所涉及的電子設備耗電量遠超預期,美軍曾嘗試在伯克級艦上采用綜合電力系統,卻發現艦內空間已幾乎用盡,根本挪不出地方來。如此除非先移除原先的武器系統,才能得到搭載新設備的余量。如此削足適履,足見“本福德”號艦長彼得森所吹噓的“最先進”一說是大有水分的。

意圖決定運用
客觀而言,美國海軍將“本福德”號部署到亞太,確實有“抵消”中國、俄羅斯的導彈威懾力之嫌。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公開宣稱,瀕海區域的彈道導彈防御將成為美國海軍的核心能力之一,“本福德”號結合“基線”-9版本的宙斯盾系統與未來上艦的新型“標準”SM-6遠程艦空導彈,能在搭載反艦導彈的對手攻擊機投彈之前將其擊落。
但真正了解美軍作戰體系的專家表示,“本福德”號再厲害,終究要依賴整個美軍C4ISR系統發揮作用。俄羅斯《技術與武器》雜志明確指出,宙斯盾艦的反導能力已不再決定于自身探測與攔截能力。就在烏克蘭危機中,美軍宙斯盾艦就曾在黑海與俄軍蘇-24M殲擊轟炸機“過招”,后者動用機載電子戰系統,讓美艦雷達的基本頻率和其他無線電輻射源受到強烈電子干擾,結果雷達屏幕黑屏,宙斯盾失靈。因此“本福德”號赴日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田劍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