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趨于完善 “十三五”更精彩
2015-10-30 18:35:03? ?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劉寶琴 |
分享到:
|
央廣網財經10月30日消息(記者馮孔 李澎 ) “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基本成形趨于完善。2012年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規范發展主板和中小企業板市場,支持中小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回望“十二五”,我國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率,支持創新型經濟發展。“新三板”的確是為最大亮點,主板市場更加成熟穩定,“新四板”以及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以及眾籌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新五板”概念的興起。可以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得到完善以及健康的發展。 最大亮點:“新三板”從無到有 “十二五”期間,中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得到完善,“新三板”的健康發展是為期間最大亮點之一。 2012年,經國務院批準,決定擴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試點,首批擴大試點新增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天津濱海高新區。 為了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創業型和成長型中小微企業,2013年底,新三板方案突破試點國家高新區限制,擴容至全國。此后新三板陸續推出了交易結算系統及掛牌審查系統、做市商制度、新三板指數、優先股制度等。 2013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明確新三板服務范圍正式擴至全國,填補了新三板建設的法律空白。 2015年3月5日,證監會主席肖剛明確表示,將先從新三板跟創業板之間的轉板機制進行試點,制定該轉板方案是今年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新三板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2013年底,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僅為356家,總市值為553.06億元;2014年底,掛牌公司便達1572家,總市值為4591.42億元;而截至2015年9月底,新三板掛牌公司達到3585家,總市值為15110.20億元。 “十二五”時期,新三板掛牌公司累計融資780.67億元。新三板已成為繼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前沿。 主板市場:規范發展 相對更加成熟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指出,要規范發展主板市場。“十二五”期間,滬深兩市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主板市場更加成熟。 2010年底,滬深股市總市值只有26.54萬億元。而截至2015年6月份,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計2797家,其中主板公司1550家,中小板公司767家,創業板公司480家;總市值62.7萬億元,較2010年末增加了136.4%,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 截至2015年8月份,“十二五”時期滬深兩市共有747家公司完成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累計融資額5849.53億元;共有1371家企業完成再融資,籌集資金2.47萬億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總金額為4.6萬億元。同時,兩市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總成交金額和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367.6萬億元和2928.87億元,分別較“十一五”時期增加了93.5%和107.5%。 主板市場更加成熟,不僅在于市值以及交易規模的擴大,也在于監管方面更加成熟。 十二五”時期,證監會推進監管轉型,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自2001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啟動至2014年底,證監會累計取消151項行政審批事項。 在加強稽查執法方面,證監會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截至2015年6月,“十二五”時期證監會及派出機構共審結案件483件,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406項,共對107名個人作出市場禁入決定,罰沒款金額總計21.83億元。 “新四板”—— 區域性股權市場取得長足進步 2015年中國企業數量在1500萬家左右,而在上交所,深交所掛牌上市的企業只有3000家左右,許多小微企業都在門外。 2012年,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社會資金多、投資難”,即“兩多兩難”問題,中央允許各地重新設立區域性股權市場,研究并推動在滬深交易所之外進行場外資本市場試驗,這就是所謂“新四板”。 截至2015年6月份,全國已設立34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共有掛牌股份公司2742家,展示企業3.02萬家,累計為企業實現各類融資2818億元。證券公司柜臺市場累計開立投資者賬戶358.56萬個,共有21家柜臺市場試點公司的8692只私募產品通過柜臺市場發行,發行金額6203.43億元,實現轉讓交易1022筆,轉讓金額133.04億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