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公報將對中國的未來影響幾何
2015-10-30 18:34:43?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責任編輯:林雯晶 劉寶琴 |
分享到:
|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鄧志慧、喬梁)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于10月29日發布。此次公報有什么不同之處,與歷次相比有何亮點?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影響幾何?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王遠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三位專家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深度解析了新公報。 五大發展理念助力“十三五” 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汪同三對此強調說:“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對于我們在‘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和執行中給我們建立的理解和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框架。” 王遠鴻則表示,這不僅為未來的“十三五”,可能更能為中國治國發展的理念,在借鑒以前經驗基礎上又做了理論上的升華和提煉,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各個方面的協調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十三五”目標規劃更全面、更明確 談到“十三五”可能面臨三個轉折,汪玉凱指出,第一由過去的數量型向未來的質量型的拐點來轉換;第二是由引進型朝對外擴張型的轉變;第三是由學習模仿型到自主創新型的拐點轉變。他進一步表示,這次公報特別強調要把經濟發展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要融合起來發展。這也從另外的角度上也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目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不能就經濟討論經濟,要把經濟放在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協調發展整體來考量。 脫貧摘帽,共同發展 “公報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汪玉凱談到扶貧問題如是說。他強調,到2020年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少數農村地區。一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把貧困資金管好用好,這是最關鍵的。要讓每個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他脫貧了,這才是最終的評價。 汪同三說,我們脫貧不應該僅僅的限于所謂的人均2300塊錢,還有農村的整個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我們要農村的居民也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在五中全會公報里點到了脫貧,說明我們黨非常重視這項工作。 “互聯網 ”推動中國產業新升級 在公報中還提到,實施“互聯網 ”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王遠鴻認為,發展互聯網經濟是當前國家一個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選擇,通過擴大信息服務的內容,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務,創新新業態,為中國未來擴大投資消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便利和政府的治理能力,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汪玉凱補充道,中國是網絡大國但是不是網絡強國,所以現在從國際社會對網絡的爭奪來看,網絡強不強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這么大國家沒有操作系統,在核心技術上不能自主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 綠色發展,垂直管理 對于公報提出了“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汪同三解讀說:“以前我們關于環保的管理是地方化的,出現了很多問題。把污染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垂直管理方式,是一個很重要的措施,也是一個進步,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措施的執行,能減輕先污染的程度,降低后治理的成本。” 汪玉凱則指出,過去環保部門因為地方管理受到地方制約,沒有剛性執法的手段。垂直管理以后,體制上為綠色發展提供重要的體制制度保障。 全面二孩政策,人口發展戰略革新 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王遠鴻對此認為,早做決策,可以避免因人口失衡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包括現在男女比例的失調,跟過分地強調了人口計劃可能是有關系。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這個政策可能會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適齡勞動人口,使中國經濟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不枯竭,這種動力對發展也是必要的。 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受關注 “要想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井,除了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之外,通過創新來保持我們經濟繼續增長的強大動力之外,還要高度重視社會問題,特別是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汪同三說,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水平很低,質量不高,所以我們要努力實現建立高質量、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基礎是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包括國家財力的支持。 公報響應百姓所需 目標具體化 汪玉凱指出,這次公報字里行間都與百姓密不可分。提出健康中國的大目標,使老百姓生活有質量,少生病,生病以后有好的醫療保障,百姓聽了以后很振奮。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免費,這些東西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每個人關注的。如果都是大而化之,籠統的,老百姓可能沒有感覺,和老百姓關注的越具體,他們就會越關注,所以從這個上講,敢把這個目標具體化,也表明了中央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堅強決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