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進入“歐洲季”,歐洲括起“中國風”,實乃時勢使然,水到渠成。
習近平主席成功訪英,拉開了中國外交“歐洲季”帷幕,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德國總理默克爾隨后訪華,法國總統奧朗德將于11月2~3日訪華,中國-中東歐第四次峰會也即將舉行,中歐關系暖風勁吹,成為國際焦點話題。
中國外交進入“歐洲季”,歐洲刮起“中國風”,實乃時勢使然,水到渠成,是中歐建交40年來利益不斷交匯、累積的結果,也代表著當前變動不居的國際格局中新型大國關系的前進方向。
中國與歐盟分處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相距萬里,雙方之所以聯系日益緊密,交往更為頻繁,是因為雙方的合作面在增大,共同利益在增多。中歐建交40年來,中歐合作基礎正由傳統的經貿領域逐步擴展到政治、戰略和安全等領域,隨著歐盟的壯大和中國的快速發展,雙方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合作面日益擴展,基礎也更為穩固。
從戰略上看,歐盟沒有全球霸權追求,以相對開放的心態接受中國等新興大國的崛起,在東亞沒有駐軍,也沒有特殊的軍事和戰略利益,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上的利害沖突。在國際秩序和國際治理的改革方面,中歐都有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的良好意愿,也愿意承擔責任,在氣候變暖、能源安全、發展議程等全球性問題上,中歐也有越來越多的共同語言。在經濟方面。自2004年以來,歐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則是歐盟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額40年間增長250多倍,201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突破6000億美元。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累計在華投資接近10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歐投資近年來急速攀升,存量已超500億美元,2014年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更首超歐對華投資,歐洲成為最吸引中資的目的地之一。經貿往來給雙方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中歐經濟往來量、質齊升,但互惠互利和雙贏的本質并未改變。
因此,中歐具有天然的合作優勢,理應成為有力、高效的合作伙伴,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中歐合作有了更大的緊迫性和動力。從歐盟看,無論是經濟、社會及一體化發展均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復蘇脆弱,內生性動力不足;社會矛盾增多,民眾對政治人物及一體化失望增大,各種極右極左勢力抬頭,對未來信心下降;一體化遭遇重重阻力,作為歐盟基石的歐元及申根區仍存解體風險;更為嚴重的是,歐盟安全面臨冷戰以來最大挑戰,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北非中東更趨動蕩,恐怖主義、難民潮壓力前所未有,所有這些歐盟自身均難以解決,迫切需要外部合作與支持。中國經濟仍在相對較快增長,中產階層日漸擴大,消費能力也日趨強大,對于急于以出口恢復增長的歐洲國家而言,中國作為商品和服務市場對歐盟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中國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對于歐盟解決其關心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也日益重要。
對中國而言,歐盟曾在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盟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最大技術轉讓方。同樣,在中國正在深度推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調整中,歐盟也將是一個關鍵性合作伙伴。歐盟、歐元的穩定、強大總體上也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均衡、公正發展。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中歐快速走近,高層往來頻繁。去年和今年,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到訪歐洲國家的頻率和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大洲。歐洲政要、王室也紛紛訪華。2015年截至目前,至少有11位歐洲領導人和王室成員到訪中國。今年3月以來,英、法、德、意等歐洲國家不顧美國反對,紛紛選擇加入亞投行,正是中歐關系日漸成熟的反映和標志。與美國極力維持全球霸權地位不同,歐洲國家更愿承認新的國際經濟、政治現實及中國的實力地位,也正因如此,歐洲國家更為歡迎中國投資;更為歡迎人民幣的國際化,積極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SDR籃子貨幣;支持中國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等。
目前,中歐合作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雙方發展戰略對接的機遇。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歐盟則陸續出臺系列發展新規劃,包括設立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平臺“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FSI),建立“能源聯盟”戰略,建設泛歐交通網,打造數字單一市場,并強調周邊地區發展等。可以說,中歐發展戰略契合點多,存在深度對接的可能性,雙方也都多次表達了將雙方發展戰略對接的意愿。中歐聯手將帶動各自及歐亞大陸經濟發展,古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勃勃生機,將歐亞大陸的兩端更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二是投資機遇,中歐投資雙向而行,特別是中國投資迅猛增加,既密切彼此經濟聯系,也加深相互理解。中歐正在商談投資協定,一旦完成高標準談判,將為雙方對彼此投資提供極大便利和保障。
三是人民幣國際化、亞投行、中國金融業逐步走向全球等提供的金融合作機遇。在全球事務方面,世界不確定性增大,安全風險增多,中歐安全、外交合作日益重要,也為中歐全面推進、充實戰略伙伴關系提供了強勁動力。
中歐對彼此的重要性有增無減,未來經濟、文化聯系將更為緊密,合作空間也會更為廣闊。只要能理性對待分歧和矛盾,中歐關系還將持續走向深入。(文/張健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