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虛作為”成四風“新變種”
2015-11-09 15:35:49??來源:《瞭望》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相比“不作為”和“亂作為”,“虛作為”作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變種”,披著更厚的“隱身衣”,某種程度上比公款吃喝、公車私用更難克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蘇曉洲楊守勇 王圣志張麗娜譚暢徐海濤 在湖南經營一家中小企業的陳某受國家、湖南省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優惠政策的鼓舞,租賃湘中一個城郊村集體樓房和周邊池塘、林地,興辦養老院。 但在辦理手續過程中,卻在消防行政審批上遇到了麻煩。陳某被告知,因租賃房屋土地屬于集體,這類建筑不能辦人員密集的養老設施。如要辦必須先變更土地性質。國土、規劃部門則表示,“變性”沒可能。而根據最新頒布的國家和地方關于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相關文件,舉辦“康泰養老院”這類養老設施,“變性”沒必要。 陳某的養老院主體建筑是一幢只使用了兩層的4層樓房。門前有池塘,一樓有兩眼水井,緊挨二樓的山坡果園有幾個蓄水池。樓內配備消防設備,有防火疏散通道和標示,門外新修的水泥公路路況也還不錯。陳某說,與一般公營的小型養老院相比,他的養老院消防條件好很多。 陳某在幾個部門間奔走了半年多,包括區、市、省、國家信訪部門。接待的官員們大多耐心周到,但一到要解決問題,說不同意辦的,有自身的法規文件做依據;說贊成辦的,又說“新舊文件沖突,上位法修改滯后”。陳某說,誰也不愿意挑頭擔擔子。 “如今我手頭攢下來的信訪申訴材料、各種回復和批件有一大摞,繞來繞去至今還停在原點。”自感從創業者變成半個“訪民”的陳某有些無奈地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政策鼓勵民間辦養老院,他投入資金去“接招”,卻因辦牌照弄得騎虎難下。 “門可進、臉能看、事難辦”,一些合理合法的社會訴求,被“客客氣氣地束之高閣”、“畢恭畢敬地置之不理”、“按部就班地推諉拖延”……凡此種種,是當下群眾十分反感的某些公權力機關“虛作為”現象。 本刊記者近期在湖南、河北、內蒙古、安徽等地采訪發現,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產業轉型任務重,社會普遍期待黨政機關和干部勇于擔當、負起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在少數地方,有的公職人員或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灰心沮喪,或在正風肅紀高壓下怕擔風險,或想過“安生小日子、混一天算一天”,進而“虛事實做、實事虛做”,甚至“以虛充實”。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相比“不作為”和“亂作為”,“虛作為”作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新變種”,披著更厚的“隱身衣”,某種程度上比公款吃喝、公車私用更難克服。只有進一步樹立正確用人導向、轉變行政管理和監督執紀方式,激勵和鞭策公職人員想事、干事、成事,日益抬頭的“虛作為”之風才有望被遏制。 “虛作為、耍花槍”者有之 陳某的遭遇,并非個別現象。《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如今一些地方“虛作為、耍花槍”現象還有不少,群眾對此相當反感。 現象一:服務民生“實事虛做”。 首問負責制、民生熱線、惠民快捷服務……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有的為民辦實事通道實則徒有虛名。中部某市紀委調查發現,“市長熱線”將市民投訴反饋給部門,卻被一些人對上級、對群眾兩頭敷衍。例如,非法液化氣站一直在經營,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燃氣辦卻回復“已經取締”;油煙直排禍害鄰里的小餐館無人查處,環境監察大隊卻報“已到現場并督促整改到位”;違章建筑就在眼皮底下搭建,涉事街道辦事處卻反饋“已經告誡并責令自行拆除完畢”。 河北、湖南等地多位受訪者說,一個簡單的個人審批事項要跑上十多趟;較復雜的手續(如普通住宅工程),當事人或單位要聘上幾個專人、配上一臺專車、準備幾柜子資料、花上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辦下來。 現象二:文山會海“虛事實做”。 有群眾發現,如今在有的地方,到一些政府部門辦事,碰到“開會”、“學習”情形頻率頗高。有人甚至吐槽說,檢查多、考評多、活動多、會議多、報表多、材料多,一些單位負責人熱衷于“務虛”、熱衷于形式。當領導干部的,沉“會海”;基層一線的干部,也陷“文山”。有的單位公務接待費降了,但辦公費、印刷費不降反增…… “開會才算重視,發文才算落實。”一位市級領導干部感慨,“看來文山會海這個毛病,比公款吃喝、公車私用更難克服。” 現象三:履職匯報“以虛充實”。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地方紀委調查發現,當地一些基層國土執法機構及其負責人,有的把沒有處置到位的閑置土地作為已處置到位的上報,有的把已建成的土地作為閑置土地上報,還有的將沒有取得用地批文的土地作為已處置到位的土地上報、將沒動工的閑置土地作為開工土地上報...... 更值得重視的是,有的地方和單位玩“數字游戲”欺上瞞下。例如,近期國務院公布大督查第二批核查問責結果,其中遼寧省阜新市、葫蘆島市虛報完成2014年度棚改新開工任務21302套。而審計署對一些地方審計發現,去年有的地方產值上報數為實數的六七倍;停產的、未投產的、被兼并的,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一些部門分解任務,偽造資料,用軟件和固定表格等“指導”企業上報虛假數據。還有的地方,為了“扮靚”財稅業績,政府負責人牽頭向外“買稅”、“引稅”、“向企業收過頭稅”…… 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旅游統計數據一度顯示中部某縣一個景區10月5日游客人數達4.5萬人。記者咨詢景區,對方告景區充其量只能容納1萬人,當天實到8000人左右。省內相關機構工作人員核查后認為,此前披露的數據有市縣旅游部門“臆造”之嫌。 現象四:項目推進“上實下虛”。 上面很實,下面很虛——這是一些地方或公共建設領域出現的狀況。10月上旬,審計署公布8月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審計公告顯示,部分重大項目建設推進緩慢,主要涉及鐵路、水利、公路等領域193個項目、2868.62億元投資。其中有五個鐵路項目和六個省份的水利項目投資完成率為0%。此外,審計還發現一些精準扶貧、保障房建設、創新創業等優惠政策和項目沒有“落地”。 一位地級市紀委書記告訴記者,當前,地方經濟社會保運轉、保發展急需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但一些部門和干部在會議和書面材料上提出的設想、需求很多,工作日程看上去也排得很滿,可因沒有了“引資獎勵”、嚴格控制辦公和接待費用開支后,相關單位和責任人跑項目、跑資金的積極性明顯不高。 “平時都在機關或本地呆著,好像既不缺錢,也不缺項目。”一位地市領導干部很焦急地說,上級下達了公共項目甚至資金都到了位,可有的人抓起前期準備、拆遷等工作慢慢騰騰。這種現象,是導致一些財政資金和惠民公共項目“睡大覺”的一個原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