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1月9日電 據一財網報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同時寫進了《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央網信辦近日密集召開座談會,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網絡強國建設。院士、學者,中央國家機關代表,還有來自阿里巴巴、京東、滴滴、三一重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企業高管出席座談會。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巡視員沈竹林認為,要用包容的心態看待新經濟的發展。新的產業發展,給政府管理帶來很多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創新社會治理,比如通過行業協會協助、設立標準以及提倡誠信等,這樣的治理方式更加有效,更加適應發展的需要。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石東偉:大數據就是生命線
作為互聯網企業,我們特別注意到,全會對于中國互聯網、中國信息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方向,明確說要拓展發展新的空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將網絡強國戰略作為新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創新的重要支撐。讓每一位互聯網從業者感到非常鼓舞。
阿里巴巴經歷了16年的發展,見證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壯大的整個歷程。今年10月8號,阿里巴巴集團發布了上市以來的第一份年報,其中特別提出三個重點方向,全球化、農村經濟和大數據、云計算,這三大領域將作為阿里未來十年的發展的大的方向,表示要不惜一切來投入,來發展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讓數據和計算的能力成為普惠經濟的基礎。
阿里巴巴的戰略是打造未來商業社會的基礎設施,過去16年一直在營造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包括了互聯網金融,智能物流和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一套技術。電子商務應該說只是阿里整體戰略的第一步,只有依靠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的商業基礎設施,才能成為可能,也才能真正幫助中國和全球的中小企業,真正實現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中國經濟未來的奇跡一定在于生產力的釋放和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給內需激發帶來的跨越式的發展機遇。中國不是缺乏內需消費這種強勁動力,而是思考如何引爆消費這種能力。未來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務,會是企業繼水、電、土地這些基本要素以外的第四種不可缺失的商業基礎設施。
雙11從7年前淘寶城自己的促銷日子,成長為如今的全社會購物節,今年更是得到全球關注。今年買家和賣家來自于200多個國家,還有100多個國家的生鮮協會簽了約,今年雙11的全球化的特色越來越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雙11,每秒最高有達到10億、10多萬筆訂單要處理,1秒鐘之內如何解決;物流業要在1天以內,要承受相當于平時1個月的壓力;另外還有200多家銀行和螞蟻金服、支付寶系統的匹配,要承擔相當于VISA和Mastercard這兩家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公司,在全球一天內的交易筆數的總和,所有這些都需要依靠阿里的技術支撐,就是云計算和大數據。而中國目前的消費場景,龐大的市場,成為一次技術檢驗的機會,每年的雙十一應該都是對阿里技術的一次考驗和檢驗。
阿里云平臺經過六年的持續投入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最大、全球領先的云計算服務平臺。經過十六年的運營,阿里巴巴平臺沉淀了大量的商業數據資源,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未來將對我國制造業、分銷業、外貿、物流、金融、服務業等等產業,帶來深刻的影響。通過大數據與這些行業的結合,可以實現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轉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互聯網生態化企業產生的大數據,不僅是企業的核心資源,更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和競爭力。未來大數據將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產業安全與信息安全的各個方面。所以才講,數據就像生命線一樣,可以用什么來形容都不過分。
作為互聯網最重大的技術革命——云計算、大數據將是未來20年乃至更長時間段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和核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當前正處于如此重要的發展機遇期,需要發展自主的云計算核心技術,擁有自己的信息基礎設施,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就是企業的最大的發展的動力。
京東集團副總裁李緒勇:京東在做眾創、眾包、眾扶、眾籌
實際上,“十一五”和“十二五”兩個五年計劃期間,恰恰也是京東發展的重要十年,京東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創業企業成長為中國的最大的自營電商。現成為了僅次于亞馬遜的全球第二大網絡零售商。
乘著國家“互聯網+”的東風,京東制定了大數據、云、金融、O2O、渠道下沉和國際化五大戰略,現朝著一家國民企業的目標去邁進。
基于這樣一種戰略考慮,從京東實踐的角度做了一個整合,就是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平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京東總結說要做“四眾”,就是眾創、眾包、眾扶、眾籌。
眾創,就是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來聚集核心資源,構建創業、創新的體系。拿智能硬件來看,如果要打造智能硬件的生態體系,就需要為智能硬件創業企業提供投資孵化、設計、營銷、供應鏈、互聯互通、云等六大核心資源。從而解決創業企業無縫的整合能力和營銷能力問題,幫助合作企業孵化優勢產品,促進傳統行業、比如家電企業智能化轉型。
眾包,是指有效整合社會的閑散資源,促進了充分就業。比如,京東通過創新推動“互聯網+”社區的發展,目前已經通過眾包物流的方式,就是京東眾包,利用社會化的運力,實現了商品的快速運達這樣一種社會化的全民快遞服務。就和像滴滴打車一樣,只要你有一部車和駕照就可以注冊滴滴快車的司機,在京東眾包上,只要你有一部手機和網絡,就可以注冊為京東眾包快遞員。目前已經整合了全國10萬名的京東眾包快遞員。這10萬人,每個月兼職月收入超過萬元的有100多個人,幾千元的比比皆是。
眾扶,京東作為一家自營電商,還應加大開放力度,促進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我們推出了開放平臺的戰略,為合作伙伴提供技術、物流、稅務,乃至融資等全方位支持,就是京東搭臺,傳統企業唱戲,為傳統企業創造良好的生態,也激發了很多傳統企業的活力。包括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站式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從國家層面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包括通過供應鏈金融建立普惠式的金融體系等。
眾籌,通過眾籌可以開創投融資的新渠道,助力創業公司快速成長。目前,京東除了做產品眾籌外,也有私募股權眾籌的資質。
“十三五”期間,京東也會繼續充分發揮龍頭示范帶頭作用,構建創業、創新生態圈,帶動產業集群創新升級,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的升級。
滴滴副總裁王欣:分享經濟需要全新管理體制
首先,五中全會特別提出來支持互聯網創新,特別是分享經濟的發展,正逢其時。
舉個例子,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實際上是遠超歐洲,和美國比也是并駕齊驅甚至超過它的。滴滴打車平臺的規模現在用戶2.5億,每天活躍乘客達到4000萬-5000萬,每天有1000多萬條的成功訂單,呼叫訂單更多。每天在平臺上提供服務的司機,包括兼職、專職約有1000萬左右。
從2014年8月開始,滴滴專車這一所謂“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平臺,提供了兼職、全職就業機會超過100萬。不管是規模效應,還是背后所代表的技術實力都是世界領先。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平臺,背后是大數據、云計算,甚至是人工智能,包括以后無人駕駛的物聯網技術等。
分享經濟,特別是打車軟件所代表的是信息的匹配、信息的分發,以及利用最低成本來利用閑散的碎片化資源,這背后的技術支撐才能保證平臺的成功運營。所以我們發展分享經濟正逢其時,作為滴滴為代表的分享經濟的行業踐行者,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愿意和國家一起,把中國分享經濟做得更大更強。
第二,滴滴打車向有關協會積極倡導,成立分享經濟委員會。在互聯網時代,比如阿里、騰訊,能夠發展這么迅速,也是得益于有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企業之間有很好的交流平臺,有關專家學者、政府能夠參與到其中,把先進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整個的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相信在分享經濟時代和過程中,也需要這樣的平臺。
第三,分享經濟需要全新的管理體制,特別是從創新、鼓勵的角度來監管這一行業。交通部關于專車管理的管理辦法,最近有很多媒體在報道,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其他行業人士發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整個管理體制,還是滯后于創新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仍是一種舊的體制來管理創新。
舉個例子說,現在專車的平臺上75%的司機是兼職,但若依交通部的管理辦法,不管是兼職、全職必須按照全職進行事前審批,甚至要簽訂勞動合同,如此一來兼職經濟所代表的分享經濟的特點完全消失殆盡了。分享經濟的特點是碎片化資源的使用。這樣一種碎片化的資源,如果完全按照以前的管理方式,比如出租車的管理方式,要求強制八年報廢,就喪失了分享經濟的優勢,使分享經濟的門檻變得非常高。
因而我們也呼吁,有關職能部門踐行五中全會精神,建立更合理的,鼓勵創新的,鼓勵分享經濟的管理辦法。
上海對于專車管理的總體方向是政府監管平臺,平臺監管每輛車和每個人。把國家治理的一些權限下放給企業,下放給平臺,政府既能保證消費者利益,保證安全,同時又給這個行業更多發展空間,實現多方共贏。
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賀東東:建立統一的物資間通信標準
三一從2008年開始做物聯網的實踐,有20萬臺設備是聯網的,并產生了大量數據。這個數據在研發指導、客戶信用管理、提升服務、故障診斷等領域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們在國內能替代進口、并在全球市場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從企業角度提幾點具體建議。
第一是建立統一的物聯網物資間的通信標準。現在互聯網企業要往制造業延伸會碰到很多問題,我認為,國家可以解決我們企業做不了的事,首先就是標準。
物聯網有一個特點,所有這些機器、設備、機床的通信標準不一致,導致聯網很困難。不同于消費電子品,比如所有PC機可以統一聯網,所有手機終端可以有一個通信標準。車間的數控設備,德國的、日本的、中國的通信標準都是不一致的,不同廠家生產的通信標準也是不同的。如果要真正做到物聯網,在車間層面把所有數據采集起來去自動化管理,就需要一個國家的強制標準,所有的制造企業的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
第二是基礎設施問題。三一大概有20萬臺設備,平均在線大概70%左右,剩下的30%呢?到農村去施工了,連不上網或通信不了,或連上了數據傳不上來。
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是非常必要的,網絡覆蓋確實要進一步加強。另外在資費方面,物聯網隨時聯網,隨時通訊,這個費用對企業來講是蠻大的負擔,中央已經多次要求提速降費了。
第三是金融的體制還需要改善。我國的創新機制還存在斷層,就是天使投資、VC投資,到最后銀行沒法投資創新企業,因為創新公司暫時沒有利潤。同樣的道理在企業上市時也有問題,沒有成功的企業可能融不到資也上不了市,在銀行也貸不到款,這是一個結構化的問題。
總而言之,信息化或數字化強國戰略舉雙手贊成。過去,傳統土地、資本、資金、人才的競爭,包括地緣政治,都是在三維空間去競爭。未來的中國是不是一個強國,還要爭奪第四維——數字化。在這方面應該是一個基礎的地位,國家怎么投都不過分。
用友高級副總裁鄭雨林:盡早制定企業數據開發和保護法規
從企業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創新的角度談三點。
第一是要盡快制定企業數據的安全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的法規政策,來促進企業數據的開發利用。用友服務于企業,在互聯網化的階段,更多的是通過云來服務企業,積累了大量的企業數據,而且都是企業很敏感的經營數據。比如財務、庫存、銷售等。現在就有近200萬企業的數據在用友的云上,未來還有更多。
這些數據怎么利用開發,遇到了很多障礙,比如法律障礙。這些數據所有權是企業的,即使脫敏以后,如何加以開發利用。比如我們現在做征信,做一些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仍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
第二是加快推進電子發票。電子發票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征稅的角度,從企業互聯網化的角度,電子發票是特別好的抓手,甚至它的影響不會亞于電子商務。因為它的影響、覆蓋面遠遠大于電子商務。所積累的電子發票流轉的數據價值極高,包括企業征信、統計管理、還有基于數據可以開發大量的數據增值服務,所以,我們特別希望,國家大力推行營改增后,就有可能實現全國發票統一,在這個基礎上去推廣電子發票,價值最高,希望加快這個進程。
第三點建議,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時,不要片面地強調創新業態、創新企業,更要強調、至少要同等強調傳統產業的升級,傳統產業的升級同樣也需要創新。有的地方一說要搞創新驅動,搞“互聯網+”,就面臨兩個兩難問題:傳統產業現在面臨壓力,面臨挑戰,不知道怎么轉;同時,去搞純創新的業態,體量又上不來。這兩者要形成相互促進、互補的形勢,而不是要顛覆傳統產業的態勢,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創新更重要,解決這個現有存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