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盛宴:靠的不僅是低價 “雙11”發展到第7年,人們在思索,互聯網為什么能夠撬動內需? 互聯網降低了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信用成本,對于企業來說,降低的是創新的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夠讓他們從口袋里掏錢的,最終是企業的創新,而不是商品的低價。 觀察人士指出,僅僅依靠低價競爭是不可能拉動全社會總體消費的,因為那只是左口袋的錢到右口袋,從表面上看,網上買東西比實體便宜,所以消費者更樂意在網上買;但是深層次看,物流、支付、信用等等各種綜合體驗,才是在這不到十年時間培養出一批網購達人的原因。 在貴州省云舍村的深山中,貴州銅仁江口縣云舍村土家族92歲村民楊初學,在今年生日吃上了三位金發碧眼的外籍大廚現身烹飪的意大利牛排大餐,食材和烹飪服務都是兒媳婦從網上買的。 福建尤溪縣下川村的村民在網上買了涼亭,貴州銅仁市松桃縣蓼阜鎮落塘村的村主任通過網絡買到了玻璃鋼龍舟,互聯網給農村消費制造了驚喜。過去的這一年,菜鳥聯合海爾旗下的日日順物流,把大家電配送網絡覆蓋了全國95%的區縣。 麥肯錫今年2月發布報告稱,盡管目前中國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只有19%,但約六成的農村數字消費者都在使用電子商務,而且跟城市居民一樣活躍。阿里研究院預計,2016年中國農村電商消費市場總量將突破4600億元,隨著物流和網絡基礎設施普及,未來10年到20年,農村網購甚至有望超過城市。 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正在改變中國商業形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6.2%,顯現出網絡消費在拉動“內需”這輛馬車中發揮的動力。而新技術、新業態,創新經濟模式,帶來內需增量。 從“柔性定制”到“周期購”,電子商務平臺利用新經濟、C2B開掘人們的需求。網上旅游產品、私人定制產品的推出和車輛、房屋等高價值商品銷售,在釋放內需潛力的同時還衍生出其他外部收益。 為了趕上中國“雙11”的消費熱潮,電商巨頭亞馬遜將美國一貫的折扣促銷“黑色星期五”提前開啟。來自全球商家試圖通過互聯網直接觸達中國的年輕消費者。 “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張曉峰認為,“三駕馬車”中消費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互聯網和“互聯網+”不僅是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對每個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智慧化生存的形態都產生影響。 “互聯網+”如何持續發力? 在“世界超市”浙江義烏,外貿商人金健開始思考如何讓中國消費者體驗到國外的產品。“我在韓國呆過好幾年,十多年前,當時的韓國人與今天的中國人一樣,瘋狂地從日本、歐美購買各種日用品。”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升級最先帶動的往往不是本國制造業的轉型、精進,而是進口商品的快速增加。 從年初的全民搶購“日本馬桶蓋”到“雙11”海淘熱,中國的內需正在升級,但國內的品牌打造、制造設計水平并未跟上。 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看來,新常態下企業要把過去擴張性的高速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了,簡單說就是告別了短缺,進入以質量、品質為核心的需求時代。”宗慶后說。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互聯網+”之所以席卷全球,核心在于便捷地滿足了人們升級的消費需求,制造業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出現問題,關鍵在于原有產能、技術、供給無法跟上人們日漸升級的需求。 “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制造業也應該擁抱互聯網,大力推進信息化。”徐冠巨認為,“制造業+互聯網的關鍵是深度融合,不是貼標簽”。 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試水O2O并非易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近日表示,一些百貨零售實體轉型試水O2O不盡如人意,主要還是由于內功修煉不夠,商務部將繼續積極支持、引導其創新和轉型發展。 “雙創”已經席卷全國,在城市,互聯網、電子商務與各行各業結合,釋放出巨大的創業創新活力。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線上平臺,和以郵政為代表的線下傳統企業,正在通過資源互補形成合力,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業內人士提出,要能持續激發農村的內需潛力,除了“工業品下鄉”,還需拉動“農產品返城”,讓年輕人返鄉創業留得住。 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一個多世紀以前說,“創新性破壞是經濟進步最本質的驅動力”。“互聯網+”的發展必然帶來對現有行業的一定沖擊。通過改革引入市場競爭,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這是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互聯網+”是新業態,新業態的發展更要遵循這樣的原則。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認為,從技術改變基礎設施到商業模式最后到商業精神,是“互聯網+”的核心邏輯。(記者張遙、王政、黃筱、韋慧、段菁菁、張璇)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