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地方政府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除了繼續鼓勵原有的產業發展之外,可考慮扶持新項目特別是“輕資產項目”的發展,更多吸引諸如動漫影視、美食文化、中醫藥、現代農業、中華民俗和日用品等相對比較“輕”的產業在智慧園區落地生根。然后,通過智慧園區“四大主體”的資源整合,以及放寬投資準入,引進國內外創投基金投資與影視、美食、中醫藥等相關的產品,以進一步活絡相關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經脈,及探索制定相關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在整合資源、轉化資源以及國際化、標準化方面發力,探索商業模式創新,進一步推動這相關產業拓展全球市場,以此拉動中國其它“輕資產項目”走向國際市場,走進沿線國家老百姓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要盡快編制與完善“輕資產”名單,由于這些“輕資產”項目負擔不重、門檻較低,能吸引更多中小企的參與,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能夠以“輕”帶“重”。同時,要在該園區內進一步規范對外投資的主體、程序和權責,以及探索企業海外投資單一部門備案制的可能性,可為未來的《境外投資法》制定和實施提供新思路,也有利于中國的產業標準、技術標準和商品標準等的“軟聯通”在海外推廣應用,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探索創新企業失敗后的善后機制和退場機制,以此完善“一帶一路”的容錯機制,健全政策體系。環顧全球,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創立創新企業,往往遭遇各類難題,失敗多成功少。如果任憑科研創新者、創業失敗者自生自滅,不但有損創新、創業氛圍,也不利營造有利于創業產業發展的良好商業氛圍。而且,一個創新理念、一件創新產品即使在全國暫時被認定“失敗”,也未必意味在全球范圍內都不被接受、被認定是“失敗”。為此,要打造中國城市以及中國企業落實“一帶一路”項目的案例庫,在知識與經驗上精敲細打,有利于減少商海的血腥博弈。 因此,地方政府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可考慮創立失敗創新企業的善后乃至退場機制,在公司解散、銀行欠款、租稅負擔、員工遣散和破產清算等方面提供援助和保障,也可以通過新型智庫各專家學者的國際資源和人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和出售相關有潛力的創新理念和產品,以減少創新、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并讓失敗者未來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進一步繁榮創新產業。 唯有活躍才能聚新,要積極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激發他們的敏銳性和主動性,在他們在智慧園區內進行充分的思維碰撞,讓專家的知識以最便捷的方式成為企業財富和經濟活力。 在聚金方面,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融資渠道少已成為大多數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掣肘,銀行本身也面臨融資成本高、匯率波動頻繁等風險因素。面對兩難局面,條件成熟的地方政府, 可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之內考慮金融創新,嘗試讓企業自身創新融資渠道,例如允許企業在規定、可控的范圍內,在境外通過發行債券直接融資,允許企業以海外項目本身權益做為擔保,允許企業開展自由結算試點及通過商業銀行結算國內外資金等方式,支持企業的對外投融資。 并且,對于一些金融發達,在政策方面能“先行先試”的地方,可考慮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之內組建新型上市交易平臺。在該交易平臺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進行創新,采取當今國際上有利于創業企業上市的條款,一方面有助吸引大批創新企業前往上市融資,從而有足夠資金擴大創新產業規劃和進行海外擴展。另一方面,該上市交易平臺也可創造條件,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前來上市,以此深化沿線各國商界同中國的金融交流和經濟聯系,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中國進行充分的以及高水平的互聯互通。 早在2015年初,筆者就提出,“一帶一路”不宜過快、過急,沒有時間終點,但有時間節點。要適時推動“一帶一路”落地,特別是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海南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這些省份的淡定與遠見是因為他們有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建議整合全國人才資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絲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陸上絲路研究院,同時配套建立智庫產業園區,提供中國企業走出去所急需的信息交互、項目對接、風控管理等服務。 簡而言之,“一帶一路”智慧園區的提出,主要是整合國內外存在的眾多“碎片化”的優質資源,讓政府、企業、智庫以及媒體能夠在這里聚智,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把脈”,并通過集體會診以及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市場與資本的力量得到最優質的聚合。 “一帶一路”智慧園區的建立,對于構建開放型經濟以及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園區的建立完全符合“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創新、協調和共享的發展理念,不但可以促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推動高水平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還可推進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是“十三五”規劃背景之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向前的一個創新性的、可操作的思路。一句話 ,“一帶一路”對于全體中國人而言,不僅要產業升級、市場擴容,更要思路升級,“有思路才有絲路”,不僅要輸出中國產品、中國經驗,更要分享“中國智慧”。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