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深讀中國"十三五"規劃之二:中國規劃為何啟迪世界
2015-11-12 21:43: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張海燕 劉寶琴 |
分享到:
|
(世說中國策)世界深讀中國“十三五”規劃之二:中國規劃為何啟迪世界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杜靜)“沒有規劃的人生叫拼圖,有規劃的人生才叫藍圖。”規劃之重要,對人如此,對國之發展亦然。 然而,由于國情不同、體制各異,各國執政者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中長期規劃的能力及執行力相距甚遠。 德國《新德意志報》曾這樣反思:“中國取得發展成就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這是一個西方再也不能忽視的問題。中國通過五年規劃由中央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西方國家由于體制限制是不可能這么做的。” 中國“規劃力”贏贊譽 “十三五”規劃建議連日來受到海外熱議。這其中不僅有對規劃內容的關注,也有對規劃機制本身的探討。 縱觀世界各國,制訂發展計劃是普遍現象,從短期計劃到中長期規劃,從產業發展到國家戰略,計劃涉及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不同,執行力和實施效果更是差異明顯。在海外輿論看來,中國在制定和執行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方面值得肯定。 美國《福布斯》網站曾刊登題為《讓我們按中國的方式》的文章說:“中國領導人在一個方面做得相當好,即規劃長期經濟發展。這是美國政府必須學習的。” 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受體制等因素限制,制定如此長期規劃并加以落實幾乎難以想象。正如《福布斯》的這篇文章坦言:“我們目前的體制不能實施類似五年規劃的方案,因為我們無法讓政客承擔責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恩格爾曾直言不諱:“在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之時,美國人只在為下一屆選舉規劃。” “五年規劃”與時俱進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二個五年規劃,60多年里,中國經歷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折。 海外觀察家注意到,即便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當下,中國政府依然沒有放棄規劃機制。而五年規劃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規劃本身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時代要求。 中國當前采用的規劃體系并非傳統的計劃工具,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轉型,使之更加適應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的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五年規劃已從主要安排經濟增長的計劃,轉變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互促互進的規劃。 《福布斯》雜志文章認為,不應再把五年規劃與計劃經濟聯系在一起,“現在的五年規劃與計劃經濟時代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央政府不再控制所有生產要素。相反,中央政府制定重點,出臺鼓勵私營部門落實重點的措施”。 中國式規劃的成功也讓西方世界開始反思其長期推崇的自由市場理念。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說:“保守派偏愛的一味崇尚自由市場、一切聽命于股東的模式在20世紀大獲成功,但到了21世紀,它正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美國政治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西方國家“迄今為止認為只有它們才擁有減少貧困、推動經濟發展的唯一治理模式”,但中國符合實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西方國家提出了挑戰。 中國理念啟迪世界 每一個五年規劃,猶如一座座燈塔,照亮前行道路。今天,中國發展航船已經行至關鍵渡口,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有外媒就此評論說,五大理念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指導理念,“十三五”規劃圍繞這五大理念展開,思路更清晰,更系統化。五大理念皆針對中國過去發展不足、問題較多的方面,故而需要更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也體現了“十三五”規劃勇于直面問題的新思路。 在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看來,這五大理念正契合了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問題,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鑒。 “中國面臨的問題同樣也是世界面臨的問題,”郭生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所有國家都在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提出的規劃和綱要是最行之有效、也最有可能實現的。”(參與記者:徐海靜) |
相關閱讀:
- [ 11-12]城廂區召開“十三五”規劃暨2016年重點項目謀劃情況匯報會
- [ 11-12]發改委:十三五期間GDP增速6.5%目標完全有條件實現
- [ 11-12]“白話十三五”:綠色發展生活美
- [ 11-12]澳專家:中國“十三五規劃”突破創新,符合全球化趨勢
- [ 11-12]“十三五”是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沖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