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深圳的“聞臭師”曾鑫(由受訪者供)現場示范如何“聞臭” 鼻尖上的“聞臭師” ●聞臭師有“狗鼻子”? ●肝和鼻子一樣重要? ●常聞臭算不算工傷? 你呼吸的空氣安全嗎?空氣中的異味是否讓你不適?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這么一群新(奇)興(葩)職業者,通過鼻子對采集回來的氣體樣本進行嗅辨,就能初步判定這些氣體是否可讓人接受。他們叫氣味評價師,也叫嗅辨師,俗稱“聞臭師”。他們用鼻子來改進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狗一樣靈敏的鼻子”? 在科學檢測手段日益發達的今天,很多檢測可以依靠機器完成,我們為何還需要“聞臭師”?“聞臭師”解決的問題與舒適度有關。比如,某件產品的相關數據經檢測達標,但仍可能會產生令人不適的異味。如何改進,增加人體舒適度,就要動用“聞臭師”的鼻子了。 提起“聞臭師”,許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他們有著“和狗一樣靈敏的鼻子”。狗的鼻子是天生的,聞臭師的靈敏嗅覺也是天生的?非也! 胡振龍是深圳市信測標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聞臭師”。在他看來,要成為合格的“聞臭師”,主要靠練。 “一般來說,在對參與培訓的人員進行基礎篩選后,培訓就開始了。經過三輪的培訓后,再考核。”胡振龍介紹,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個專門培養嗅辨師的專業,而“聞臭師”,一般也是從有理化專業基礎的人中選拔。 “聞臭師”的培訓也不神秘。據介紹,培訓時一般會給出三份正丁醇溶液(無色有酒精氣味),要求培訓者分別嗅出每份溶液的氣味強度。培訓者也被要求對氣體舒適度有辨別能力,需準確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鍋巴氣味、成熟水果香和糞臭這5種氣體。 氣味看不見摸不著,辨別氣味如何練?“培訓者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對給出的三份不同濃度的溶液聞一聞,讓鼻子對氣味有印象,最終形成條件反射。”胡振龍坦言,想做合格的“聞臭師”并不容易,在訓練中,也常常會出現聞不出差別的情況。當初和他一同參加培訓的十多個人,只有七人順利過關。“不過關的主要原因,就是嗅覺不夠靈敏,雖然他們都能聞到刺激氣味,但對強度把握不足”,胡振龍說。 一天最多聞十個樣品 胡振龍所在公司目前共有6位“聞臭師”。他說自己和同事們一樣,當“聞臭師”并非專職,平日里他主要負責實驗室技術質量管理,只有接到嗅辨任務時才到實驗室幫忙。 嗅辨是個技術活兒。 “舉例而言,我們(公司)主要檢測的是汽車材料特別是內飾件氣味是否合格,也會對紙板、食品接觸材料等進行氣味評價。操作上,會根據檢測標準,剪取一定質量或面積的樣品,然后放在玻璃瓶或不銹鋼瓶中,模擬三個不同的環境進行檢測。”胡振龍介紹,三個不同環境一般分為常溫加水、40℃加水以及80℃干態。其中,對于常溫和40℃的環境,需要將樣品放置其中存放24小時,而80℃的環境則需要保存2小時。 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如何保證“聞臭師”的鼻子每次都很靈?胡振龍說,每次任務,公司一般安排3-6個人檢測,每人坐一個隔間,獨立對氣味進行評價,“就像打公共電話”一樣,互不干擾。此外,嗅辨師對檢測環境也有要求,除了沒有異味,還要保證室溫25℃,濕度保持在50%的恒定環境下。 胡振龍說,雖然嗅辨師是評價氣味的專業人員,但氣味聞多了,難免也會頭疼胸悶,鼻子也不如之前靈敏。因此,實驗室一般不建議嗅辨師一天嗅聞超過10個樣品。 胡振龍的同事曾鑫回憶起第一次當“聞臭師”的經歷,仍歷歷在目。 “就像臭雞蛋丟入垃圾堆中發酵過,還夾雜著焦臭味。”她回憶起兩年前聞過的一個皮質件仍會皺眉。那是她聞過的最臭的試驗品,至今想起來仍會反胃。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胡振龍坦言,當時因為擔心測不準,他對檢測氣體多聞了幾次,結果“吸多了”,有些頭暈。隨著“聞臭”的經驗越來越多,如今的他已應付自如。 “聞臭師”據說以女性居多,因為女性的嗅覺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比男性靈敏。而“聞臭師”的年齡一般也在25-40歲左右,年紀稍大,嗅覺等感官功能或許會退化。 “聞臭師”的肝也很重要 “聞臭師”聞多了“臭味”,會不會導致工傷?胡振龍倒是坦然。 “首先,我們聞的氣體僅僅是少量的,其實空氣中也存在一定濃度的苯系物等揮發性有機物,工作中吸到的氣體從總量上來說,比我們長時間從空氣中呼吸到的這些有機揮發物要少很多。此外,這些揮發性有機物可以通過人體肝臟代謝排出,工作之余,我們會注意保肝護肝,讓肝臟能更好地代謝這些物質,減小對身體的影響”,胡振龍說。 “如果說,一個嗅辨師在平時檢測中,經常出現檢測結果和其他人差別較大的話,一般就會讓他暫停檢測,再次進行培訓。”胡振龍說,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嗅辨師的嗅覺不再靈敏。 也有傳聞稱“聞臭師”能瞬間辨別所有氣味,胡振龍也表示,這只是個傳說。 “一般來說,在濃度較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分出空氣中是不是有苯系物、或者是醛類等,但具體是甲苯還是二甲苯,分辨起來就比較困難。”胡振龍舉例,苯系物一般帶有一定刺激性芳香味,甲醛則有刺鼻氣味,此外,酯類和醚類的味道聞起來帶有果香氣味,硫化氫則有臭雞蛋味。但如果同樣都是苯系物,單靠鼻子就很難分辨出是哪種。 “以前大家知道有聞香師,他們能用鼻子聞出千余種香料,但聞臭師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更多是對氣味的類別進行判斷,但具體是哪些物質,還是需要科學的分析。”胡振龍解釋。 曾鑫也表示,“聞臭師”并非萬能,味道怪異,不一定意味著材料不過關,這就需要認真分析。“有些有香味的或無味的材料反而有揮發性物質。”曾鑫分析,如橡膠經過高溫勢必會很臭,但其揮發物卻不會超標,而一些泡沫、織物面料味道不大,但其中可能含有阻燃劑等有害物質。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