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前總統金泳三與現任總統樸槿惠。
中新網11月22日電 據外媒報道,韓國前總統金泳三于當地時間22日零時21分逝世。金泳三1927年出生于慶尚南道巨濟島,是家中獨子。父親金洪祚(音)當時擁有十多艘小型漁船,經營一家鳀魚漁場,是當地十分有名的富人。
在韓國解放之后,金泳三進入釜山市的慶南中學學習,從此釜山市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中學時期,他曾經以“我要成為總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此事后來被傳為軼事。金泳三高中畢業之后進入了首爾國立大學文理學院哲學系進行學習。在大學期間,他在建立政府紀念演講大會上獲獎。以此為契機,他結識了當時的外務部部長張澤相,從而開始立志從事政治活動。后來張澤相出任了國會副議長,金泳三成為了他的秘書。1952年春天,張澤相出任國務總理,金泳三也跟隨他成為了總理秘書官。
1954年5月,韓國舉行了第三屆國會議員選舉。當時已經年滿26歲的金泳三獲得了自由黨的提名參加了家鄉巨濟島的選舉,一舉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在總選結束之后,自由黨為了能夠在國會通過總統李承晚的“三選改憲”憲法修正案而傾盡全力。開始被否決的憲法修正案最終根據“四舍五入”這一奇怪的數學原理而得以通過。因為這一事件,金泳三退出了自由黨,并且于1955年加入組建了民主黨。第4屆國會選舉時,金泳三獲得了民主黨的提名參加了釜山西區的選舉,卻沒有獲得成功。隨后,他認為自由黨在選舉過程中有不正當行為,提出了當選無效以及選舉無效的訴訟。但是,在訴訟期間,爆發了“4·19”革命。
此后金泳三連續當選第5屆至第10屆國會議員及第13屆國會議員,一直領導著對抗軍事獨裁政權的民主化斗爭。作為在野黨代表性的領導人之一給韓國國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0年9月在新民黨總統候選人競選大會當中,金泳三在第一輪選舉中得票率排名第一。但是在第二輪投票當中敗給了金大中屈居第二,最終沒有獲得新民黨的總統候選人資格。但是,他隨后完全服從選舉結果,并且積極支持金大中參加總統選舉。

1972年,時任總統的樸正熙斷然實施了維新體制。金泳三又開始領導旨在打倒維新體制的社會活動。1974年,他出任了新民黨總裁,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了維新憲法的改憲斗爭當中。1979年,YH貿易女性勞動者在新民黨黨部進行靜坐示威的現場,在政府出動公共警力進行鎮壓時,金泳三振臂高呼“美國必須撤回對于樸正熙軍事獨裁政權的支持”。此外,他還接受了美國《紐約時報》的采訪,在社會上引起了震動。類似這樣的行為招致了樸正熙政權的厭惡。最終,金泳三被剝奪了新民黨總裁的職務,國會議員的職位也被除名。
1980年,所謂“首爾之春”來臨當時,金泳三為了重新參與政治活動而開始做準備。但是,在全斗煥、盧泰愚等新軍部勢力的干涉下,金泳三被軟禁在自己的家中,禁止參加政治活動。對于他而言考驗仍然在繼續,1983年5月18日至6月9日,以要求實現民主化為目標他連續23天絕食斗爭,以此表達對獨裁政權的抗議。他的絕食斗爭在韓國國內外輿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促成了在野的政治勢力聯合起來成立了民主化促進協議會。此后,他和金大中一起開始反對全斗煥政權,在民主化運動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金泳三、金大中一直致力于修改憲法,實現總統選舉的直選制。1987年5月,兩人共同創立了全新的政黨統一民主黨。根據此前的規定,韓國第13屆大選當中將采用直選制,當時的在野黨面臨的問題是,最好推選一位單一的候選人。1987年7月10日,根據《6·29宣言》,政府決定赦免并恢復金大中(當時任民主黨的顧問)的政治權力。由此,候選人問題不僅成為了在野黨內的核心議題,更加成為所有國民最為關注的事件。為了從“兩金”(金泳三、金大中)當中推選出一位候選人,在野黨內進行了很多次的協商,但是都沒有結果。最終金大中退出了統一民主黨,另外建立了和平民主黨。這就意味著在野黨最終出現了分裂,國民們對于在野黨終結新軍部勢力執政地位的愿望就此宣告流產。
盧泰愚(民主正義黨)、金泳三(統一民主黨)、金大中(和平民主黨)、金鐘泌(民主共和黨)4位候選人參加了韓國第13屆總統選舉,選舉的過程十分激烈。民主正義黨候選人盧泰愚最終獲得了選舉的勝利,而金泳三屈居第二。其實如果“兩金”當中推選出一位候選人參加選舉,在選舉當中完全可能處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但是在野黨最終無法推選出一位單一的候選人,這是韓國政治歷史當中巨大的污點。

1990年1月,金泳三與民主正義黨總裁盧泰愚、民主共和黨總裁金鐘泌三人共同推動了3個政黨實現聯合,建立了民主自由黨。金泳三隨后出任民主自由黨代表最高議員,他心中牢記著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警句。然而,民主自由黨內部各個勢力派別之間圍繞著總統候選人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民主自由黨作為執政黨,首次采取自由競選的方式決定總統候選人。金泳三最終在民主自由黨內的選舉中勝出,成為了該黨的總統候選人。
在14屆總統大選中,金泳三再次與當時民主黨的候選人金大中展開了角逐。對于金泳三而言,金大中是民主化過程當中他一直以來的同行者,另一方面也是他在政治方面的對手。與預想的情況不一樣,金泳三最終獲得的票數超過金大中193萬多張,以較大的優勢當選了韓國總統。1993年2月,金泳三就任韓國第14任總統,他的上臺宣告了在韓國持續32年的權威主義統治的終結以及文人政府的出現。
作為韓國第一位文人總統,金泳三決定通過鏟除腐敗和改革政策來創造一個全新的韓國。他在任期內強力主導了出臺金融實名制、公職人員財產公開、拒絕政治獻金、阻止軍部介入政治、清算軍事文化、改革行政區域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另外,在他的主導之下,“5·16”以及“12·12”事件被定性為軍事政變,光州民主化運動得以恢復名譽。他還毅然促成了對民主化斗爭斗士的赦免,并恢復他們的名譽。而對軍部、行政部、司法部以及立法部全面進行清理。
1994年7月,金泳三原本期待著與朝鮮金日成主席實現歷史性的韓朝首腦會晤。但是由于金日成突然病逝,會晤沒能實現,留下了巨大的遺憾。1995年12月,盧泰愚前總統因涉嫌不正當斂財、全斗煥前總統則因涉嫌主導了“12·12”軍事叛亂和“5·18”相關事變及不正當斂財而接受了司法處理。這展現金泳三希望能夠糾正錯誤歷史的意愿。同年12月,在他的倡導下,民主自由黨更名為新韓國黨。

但是,在金泳三的任期內不僅發生了很多事件及事故,還發生了被認為是官商勾結的典型案例的韓寶集團不正當受賄事件、及其兒子金賢哲涉嫌介入國政等事件,導致了金泳三面臨了十分嚴峻的政治危機。而雪上加霜的是,金泳三執政末期韓國發生了外匯危機,他最終決定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管。在就任時,金泳三的民眾支持率曾經達到過90%,但是支持率一路下滑,最終成為了韓國政治史上最無能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在卸任之后,金大中政府一直以對外匯危機的發生負有責任為由對金泳三進行指責。他遭受了很多政治性的侮辱,比如他在出國時遭到雞蛋襲擊,后來他還被要求出席國會聽證會以查明外匯危機的真相。當時,他始終與金大中總統保持著對峙的立場,對金大中不斷地惡語相向。即使在盧武鉉總統上臺之后,金泳三仍然不斷地對于左派政權進行批判。在17屆總統選舉當中,他積極支持的李明博最終成功當選。他似乎開始找回了自己往日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