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崔佳明)6年前,因自家房子被南京第一高樓“紫峰大廈”擋住陽光,陳先生的父母起訴維權但后因故撤訴。6年后,陳先生再次提起訴訟,依法討要日照權并索賠損失10萬元,今天上午,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對這起日照權訴訟糾紛作出一審宣判,判決被告南京國資綠地金融中心(以下簡稱南京國資綠地)一次性補償原告陳先生10萬元。 6年前,原告因自家房子被被告建設的南京第一高樓“紫峰大廈”擋住陽光,陳先生年邁的父母即起訴維權,后因故撤訴。6年后,老倆口的兒子、即本案原告再次提起訴訟,依法討要日照權并索賠損失10萬元,這一次法院支持了他的全部訴訟請求。 2004年,身為雜技演員的陳先生購買了本市厚載巷陽光閣小區某幢203室產權房,這套面積170余平方米的房屋正面朝南,自然采光條件好,陳先生正是看中這點,并為年邁的父母著想才下決心買下這處房產。2005年,由南京國資綠地建設的“紫峰大廈”開工建設,并于2010年建成竣工。大廈建成后,以其358米高度雄立于南京鼓樓廣場一惻。“紫峰大廈”在成為南京新地標的同時,也與周邊市民引發了一些糾紛,主要表現在大廈妨礙了周邊一些居民家的采光,這其中就直接影響到陳先生家。 2007年5月,南京國資綠地通知陳先生父母及另三戶相鄰房屋所有權人,對“紫峰大廈”影響他們家庭采光問題進行協商,并于同年向另三家各支付了補償款5萬元,但唯獨沒有陳先生家。后陳先生去找南京國資綠地交涉,但對方稱陳先生家符合日照標準,故拒絕了對其補償。2010年,陳先生的父母將南京國資綠地告上法院,但后來因故而撤訴。這之后,陳先生接替父母的維權行動,一直在找南京國資綠地交涉,但對方就是不給明確答復。無奈之下,陳先生于今年5月將南京國資綠地告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稱被告建設的“紫峰大廈”侵害了其家庭日照權,主張被告一次性補償其損失10萬元。 案件審理中,被告南京國資綠地辯稱,原告所在的203室房屋采光符合國家標準,原告的訴訟請求己超過訴訟時效,原告要求補償10萬元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故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庭審過程中,雖然雙方均愿意調解,但后來由于對補償數額無法達成一致,終致調解無果而終。 今天,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宣判,法院認為,根據物權法規定,本案當事人雙方爭議的屬日照權糾紛。南京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出具的日照分析圖表明,“紫峰大廈”建設前,原告住居的203室房屋在大寒日的連續日照時間為一個半小時以上,不足兩個半小時,累計日照時間為一個半小時以上,不足三個半小時;“紫峰大廈”建成后,203室房屋在大寒日的連續日照時間為一小時以上,不足一個半小時,累計日照時間為一小時以上,不足兩小時。據此可以認定,203室房屋在“紫峰大廈”建成后,日照時間有明顯減少,而減少的直接原因是受“紫峰大廈”的影響。 南京市依據我國《城市居住區劃設計規范》的要求,規定住宅建筑日照應滿足大寒日大于等于兩小時的標準。這一規定還詳列了三種特定情況,其中一條就是:“在原設計建筑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住宅原有日照標準降低”。本案中,被告違反了這一規定,不僅使203室房屋日照時間減少,而且低于大寒日累計日照時間大于等于2小時的國家標準。被告辯稱原告所有的房屋日照符合標準的意見,與事實不符,法院不予采信。同時法院還認為,2010年以來,原告為維護自己的日照權一直在與被告交涉,故其起訴并未超過訴訟時效。 最終法院依據查明的事實,結合本案實際,并依照國民法通則、物權法、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有關條款,對本案作出了前述判決。 主審法官釋法:日照權對生命之重要是裁決本案的關鍵 本案中,法院緣何會支持原告索賠10萬元的全部訴訟主張?對此,主審法官武加慶對此作了釋明。 武加慶說,生命離不開陽光,陽光不僅于生命而且對健康也是十分重要。城市要發展,高樓要建造,但公眾的日照權、亦即“陽光權”更要保護。正因為如此,國家和地方才出臺了相關鋼性標準,而這些鋼性標準,也恰是法院判決所要考量的依據。 武加慶還說,原告作為陽光閣某幢203室房屋的產權人,其日照權應受法律保護。“紫峰大廈”建成后,使原告所有的房屋日照時間減少至國標以下,對原告及家人的健康和生活勢必會造成有形或無形的影響。被告作為“紫峰大廈”的建設者和所有者,本應及時就“紫峰大廈”給相鄰權利人造成的侵害給予補償,但雙方未能就此達成一致。結合203室房屋日照減少程度,以及日照減少對原告家庭生活、人員健康、房屋價值等的影響固素,所以法庭認為,原告主張被告補償10萬元的訴訟請求具有合理性,法庭應予支持。(完) |
相關閱讀:
- [ 11-12]基隆第一高樓外墻掉落砸死路人 大樓主委遭判3月
- [ 11-12]基隆第一高樓外墻掉落砸死路人 大樓主委遭判3月
- [ 09-21]日本第一高樓“停機坪觀景游”因跳樓風波暫停
- [ 09-21]日本第一高樓“停機坪觀景游”因跳樓風波暫停
- [ 07-12]廈門天際線到底有多高?37年誕生9棟“第一高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