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紅頂中介”成權力尋租重災區 記者了解到,隨著“紅頂中介”的不斷興起,環評機構也成為監管灰色利益鏈條中的重災區,成為環保部門一顆毒瘤。 早在去年底,中央第三巡視組對環保部巡視時指出環評技術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的問題,稱“紅頂中介”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利益輸送等問題。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一是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等環評違法違規現象大量存在,凸顯背后監管失職和腐敗問題;二是有的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者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牟利;三是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容易產生利益沖突和不當利益輸送;四是環評機構資質審批存在“花錢辦證”現象,后續監管不到位;五是把關不嚴、批而不管、越權審批不僅導致污染隱患,而且加大權力尋租空間,特別是固體廢物管理領域廉政風險高,環境執法督查領域存在濫用權力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巡視組特別指出,地方環保部門環評審批中腐敗問題易發。 “很多地方環評機構基本上都是花錢買證,根本不會進行認真的審核,環評往往都是走過場,有時候主管部門還會授意去找一些和領導們有關系的環評機構,幾十萬花出去,一些可能環保不過關的項目也能夠順利過關。”一位地方企業的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 環評是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前置性措施,相當于環境保護的一道閘門,但這道閘門屢屢被一些違法違規的“紅頂中介”在利益驅使下沖破,環評違規手段花樣繁多。環保部此前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1100多家具有資質的環評機構中,422家有過違法、違規案底,占比超過1/3。而能源、化工、地產等資金密集型行業成為違法環評的高發區。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環保部清理的62名掛靠環評工程師名單中,55名為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占到了大多數。 目標 環評改革應建立公平透明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宋世明告訴記者,“紅頂中介”的出現,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環境,整治“紅頂中介”的要害點不在于中介,而在于中介和審批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根源正是在于部門將部分行政權力租借給中介組織,借中介做掩護,實現自身灰色利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要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消除行政審批“灰色地帶”,整治“紅頂中介”,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著力鏟除滋生腐敗土壤。國務院也專門發文,明確提出審批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等不得開展與本部門審批事項相關的中介服務,以及政府工作人員不得在中介機構兼職、任職等。 多位專家表示,環保部門需要認真反思,避免下一個管理制度也出現這種局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認為,環評屬于環境事業,不是政府職能,應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承擔環評的單位,應按規矩辦事而不是討好委托方,以有利于社會公平為原則,更不能出歪點子。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從源頭預防建設項目污染和破壞生態最重要的一項環保法律制度,而環評機構編制的環評文件是環評制度有效實施的重要技術支撐?!背塘⒎逭f。他表示,除了具有環保部門背景的環評單位將全面退出建設項目環評技術服務市場外,下一步隨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的實施,將嚴格規范從業行為,授予地方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更大的監督管理權限,并全面公開環評資質受理、審查、審批信息,以及環評機構相關信息和誠信記錄。程立峰指出,環保部門將以此為契機,全面強化環評機構監管,對環評文件質量低劣的機構和編制人員,一經發現,負責審批環評文件的環保主管部門均有權直接處理、處罰。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除了全面整治和鏟除“紅頂中介”外,環評審批應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機制。一方面要嚴格監管,隔絕環保公權力與各色環保中介合作尋租的空間。另一方面,應進一步簡政放權,完成環評機構脫鉤改制,深化環評審批改革,簡化環評過程中諸多復雜審批手續和程序環節,以透明壓縮環評權力尋租空間。 |
相關閱讀:
- [ 11-26]北京市定價目錄公布 房地產中介服務收費放開
- [ 11-26]莆田:繞過中介售房被索賠 業主稱中介不給力
- [ 11-25]大批裁員業績造假 互聯網中介還能撐多久
- [ 11-25]“紅頂中介”徹底“摘帽”后尤需加強監管
- [ 11-24]美第二代華人移民受歧視:想買房中介都不賣
- [ 11-24]搜房業務借殼萬里股份 房產中介馬太效應或加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