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互鑒 包容發展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徐飛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沿線各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建設是古代絲綢之路在當代的精神延續,也是各國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擴展。追本溯源,“一帶一路”新時代的建設發展,需要我們從共同的絲路精神中汲取營養。 一、社會發展,源于貿易互通。回溯歷史,絲綢之路的開拓和持續,在于商品貿易。與貿易相伴的,是文明交流和社會進步。孤立的文明只能錯失文明發展的大好機遇。 二、貿易互通,推動文化交融。通過絲路貿易帶來的新資源、新物產和新技術,一旦融入自身文化肌體,就成為內在生長的基因。 三、文化交融,促進民心相通。交流起步于器物貿易,逐漸擴展至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但是,要實現從交流到交融,首先就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文明互鑒、包容發展的社會根基。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要致力于構建“商貿圈”、“文化圈”和“朋友圈”。 四、以道路連通為先導,打造一帶一路“商貿圈”。要實現一帶一路“商貿圈”的貨暢其流,作為大運量高速度的鐵路交通,無疑是最現實、最經濟和最可靠的選擇。目前,六大經濟走廊和九條出國通道規劃,已搭建起一帶一路“商貿圈”的實體架構。 五、以共同進步為宗旨,形成一帶一路“文化圈”。“絲路經濟帶”發展應以共同進步為宗旨,強調包容性,同時注重尋找寓于差異性、多樣性中的同一性,以形成具有最大公約數的“文化圈”和不同文明的共生共榮。“一帶一路”沿線文明具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但在根本的價值理念上并無本質差異,這是建設一帶一路“文化圈”的文化基礎。 六、以包容發展為目標,建設一帶一路“朋友圈”。中國文化具有與生俱來的包容性。這一理念影響下形成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體現著“求同貴和”的理性光芒。因此,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是在充分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差異的基礎上,形成彼此交融與互相學習的“朋友圈”。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文明,使其均享有平等、共生、自由的發展機會,這是包容性發展的精髓所在。 |
相關閱讀:
- [ 11-29]阿根廷醫學教授的桑梓情|南安公益食堂情暖空巢老人|俄畫家重走"千年海絲路"
- [ 11-27]“海絲路·媽祖情”書法攝影展在莆田湄洲島舉行
- [ 11-27]“海絲路·媽祖情”書法攝影展在莆田湄洲島舉行
- [ 11-26][絲路故事]一個埃及人的中國夢
- [ 11-25]“絲路帆遠”七省聯展 百余圖版展絲路風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