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馬德林李純)當地時間11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表講話。細讀這篇兩千多字的講稿,不難發現,習近平在巴黎闡述的要義,是中國始終堅持的“正確義利觀”,即“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講信義:堅守應盡義務
習近平在講話中談到,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在今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領導人工作午餐會上,習近平曾表示,中國愿意繼續承擔同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10月訪英前夕,習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曾指出,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30日在巴黎的演講中,他又告訴與會各國領導人,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提出的自主貢獻目標絕非輕易可以實現,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種種事實已經說明,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正在腳踏實地地踐行此前許下的承諾。
重情義:支持發展中國家
今年9月,中國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宣布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巴黎,習近平又提出中國將于明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陳永龍告訴中新社記者,與2011年成立的綠色氣候基金不同,南南合作基金由中國政府出資設立。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綠色氣候基金在募集資金方面存在問題,該基金的最初目標是在開始分發資金前籌集100億美元,但截至今年10月,實際募集到的資金只有8.52億美元。相較之下,有中國政府的出資,南南合作基金在資金保障等方面顯然具有優勢。陳永龍稱,南南合作基金將在能力建設、項目、人才培養等方面幫助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扮演著“積極的參與者”、“積極的行動者”角色。
揚正義、樹道義:協議應“全面、均衡、有力度”
在本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召開前,習近平曾表示,中國愿推動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議。
在陳永龍看來,“全面”意味著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所有國家共同努力,正如習近平所說:“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同時,“全面”還提醒人們要統籌考慮造成氣候變化的人類活動。“均衡”則表明,各國應承擔的責任要有區分。陳永龍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并非所有國家都負擔均等的責任,發達國家應根據過去的排放情況,承擔相應責任。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也是習近平在重大場合談論氣候變化問題時經常提及的一點,在巴黎,他再次指出,這一原則“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應該得到遵守”。
習近平也沒有忘記提醒發達國家,應該落實到2020年每年動員1000億美元的承諾,2020年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加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同時應該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型技術,幫助其發展綠色經濟。陳永龍稱,“有力度”強調協議要有約束力,主要針對發達國家,“不能制定機制的時候你舉手了,具體執行的時候你卻不執行。”
正如習近平所說,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應對氣候變化將給人類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而“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中國義利觀”,相信未來將會在全球治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應有價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