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2月2日電 (楊保國 吳蘭)記者2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28萬年以來西太平洋低緯度降雨帶移動規律,發現其變化受到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周期等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臺灣大學等研究團隊,利用位于西太平洋暖池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緣、近岸1660米的深海底所獲得的海洋沉積物巖芯的地球化學記錄,重建了28萬年以來西太平洋低緯度降雨帶的遷移歷史,發現其變化受到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周期控制,同時受到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高壓影響;并發現東亞-澳大利亞的季風系統兩者雖為相依的氣候帶,卻有著不對稱的軌道周期性。 熱帶輻合帶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降雨帶,是全球生物與人類最重要的棲息地,直接影響中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季風降雨和天氣變化。此低緯度降雨帶在不同季節在南北半球的位置若有持續性的細微變化,往往會造成毀滅性的自然與文明災難。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劉羿副教授介紹,地處西南太平洋熱帶輻合帶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低緯度降雨帶每年12月、1月、2月北半球冬季即南半球夏季,從北半球南移至此。科研人員通過分析海洋沉積物巖芯中不同年代的浮游性有孔蟲碳酸鈣殼體的稀土族元素含量變化,還原了該區域降雨變化及低緯度降雨帶的遷移歷史。 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同屬于東亞-澳大利亞季風系統的南方澳大利亞夏季季風,竟然更受到地球自轉軸傾斜角影響,呈現顯著的四萬一千年(傾角)周期的律動。 結合海洋記錄和氣候模擬發現,當地球自轉軸傾斜角度較大時,12、1、2月的北半球高緯地區吸收到的日照總量非常少,會造成極度寒冷的歐亞大陸西伯利亞高壓帶,進而增強東亞冬季季風強度,一路南下,穿過赤道,攜帶充沛水氣,將西太平洋低緯降雨帶推向更南方,為北澳大利亞帶來甘霖。相反地,澳大利亞面積遠小于歐亞大陸,而且地處中緯度,所以影響高緯地區的“傾角”軌道力,很難透過澳大利亞冬季季風影響東亞夏季季風變化。 該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并被《科學》雜志編輯子特選報道,認為對研究當今全球暖化下的熱帶降雨帶的變遷有重要意義。(完) |
相關閱讀:
- [ 11-20]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古人類頭骨化石 直立人分布地圖或添新“圖釘”
- [ 11-10]中國科學家首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 [ 10-16]記為世界抗瘧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
- [ 10-07]瑞典僑學界祝賀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