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4日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南非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并發表《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的致辭,為未來中非合作提質增量、升級拓展指明方向,為推進非洲和平發展、深化優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南南合作殫精竭慮,2015年積極進取、主動塑造、氣勢恢宏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也由此圓滿收官。
溫故知新、繼往開來,貫通中非友好互助的崢嶸歲月與現實契機。
習主席回顧歷史深情指出中非歷來是“命運共同體”,“共同的歷史遭遇”、“共同的奮斗歷程”讓中非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長期以來雙方始終風雨同舟、相互支持: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和“非盟會議中心”成為中非友誼的豐碑。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援非“抗擊埃博拉”行動中率先行動,引領國際社會援非抗疫,詮釋了中非“患難與共”的兄弟情誼;非洲國家無私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在中國汶川、玉樹等地發生嚴重地震災害后踴躍向中方捐款,中國人民對此銘記在心。
習主席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指出中非友好歷久彌堅、永葆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雙方始終堅持“平等相待、真誠友好、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強調中非永遠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習主席致辭立足現實,指當前中非都肩負“發展國家、改善民生”的使命。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正處于工業化的“興起”階段;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擁有“助力”非洲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裝備、人才、資金等“物質優勢”,更擁有支持非洲發展強大的“政治優勢”。中非“合作發展”互有需要、優勢互補,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他強調新形勢下要傳承和發揚中非“傳統友好”,更要把中非傳統友好優勢“轉化”為促進團結、合作、發展的動力,為中非人民創造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為推動世界更加均衡、公平、包容發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更大貢獻。
面向未來,以“五大支柱”促進中非合作升級換代,弘揚并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先進理念。
習主席指出,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經歷深刻演變,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機遇前所未有;與此同時,霸權主義、恐怖主義、金融動蕩、環境危機等問題愈加突出,挑戰也前所未有。
習主席鄭重宣示,中方將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朋友攜手邁向“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他并提議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包括做強和夯實“五大支柱”(“五個堅持”):
第一,堅持“政治上平等互信”。高度政治互信是中非友好的基石。要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在事關雙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要堅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維護公平正義。中方始終主張,“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非洲的事情應該由非洲人說了算”。
第二,堅持“經濟上合作共贏”。中國人講究“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非關系最大的“義”,就是用中國發展“助力”非洲的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要充分發揮中非政治互信和經濟互補的優勢,以“產能合作、三網一化”為抓手,“全面深化”中非各領域合作,讓中非人民共享雙方合作發展成果。
第三,堅持“文明上交流互鑒”。要加強中非“兩大文明”交流互鑒,著力加強青年、婦女、智庫、媒體、高校等各界人員往來,促進“文化融通、政策貫通、人心相通”,推動共同進步,讓中非人民“世代友好”。
第四,堅持“安全上守望相助”。“貧困是動蕩的根源,和平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中方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主張解決安全問題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愿意“積極參與”非洲加強“維護和平安全”能力建設,支持非洲加快發展,消除貧困,實現持久和平。
第五,堅持“國際事務中團結協作”。中非在國際事務中擁有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要加強協商協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維護共同利益。中方將繼續在“聯合國”等場合為非洲仗義執言、伸張正義,“支持非洲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五大支柱”正是習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戰略思想在中非關系上的生動寫照。
系統提出未來三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彰顯習主席對外戰略的“大手筆”、“大格局”與“大擔當”。
習主席表示,為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設,中方愿在未來3年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堅持“政府指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著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礎設施滯后、人才不足、資金短缺”三大“發展瓶頸”,加快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
一是中非“工業化”合作計劃。中方將積極推進中非“產業對接和產能合作”,鼓勵支持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興業,合作新建或升級一批工業園區,向非洲國家派遣政府高級專家顧問。設立一批區域職業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設學院,承諾將“為非洲培訓20萬名職業技術人才,提供4萬個來華培訓名額”。
二是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計劃。中方將同非洲分享農業發展經驗,轉讓農業適用技術,鼓勵中國企業在非洲開展“大規模種植、畜牧養殖、糧食倉儲和加工”,“增加當地就業和農民收入”。承諾“中方將在非洲100個鄉村實施‘農業富民工程’,派遣30批農業專家組赴非洲,建立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合作機制”。中方高度關注非洲多個國家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致糧食歉收,承諾將向受災國家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
三是中非“基礎設施”合作計劃。中方將同非洲在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方面加強互利合作,支持中國企業積極參與非洲鐵路、公路、區域航空、港口、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非洲可持續發展能力;承諾“支持非洲國家建設5所交通大學”。
四是中非“金融”合作計劃。中方將同非洲國家擴大人民幣結算和本幣互換業務規模,鼓勵中國金融機構赴非洲設立更多分支機構,以多種方式擴大對非洲投融資合作,為非洲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
五是中非“綠色發展”合作計劃。中方將支持非洲增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承諾“支持非洲實施100個清潔能源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項目、環境友好型農業項目和智慧型城市建設項目”。強調中非合作“絕不以犧牲非洲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
六是中非“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合作計劃。承諾“中方將實施50個促進貿易援助項目”,支持非洲改善內外貿易和投資軟硬條件,愿同非洲國家和區域組織商談“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等全面自由貿易協定”,擴大非洲輸華產品規模。支持非洲國家提高海關、質檢、稅務等執法能力,開展標準化和認證認可、電子商務等領域合作。
七是中非“減貧惠民”合作計劃。中方將在加強自身減貧努力的同時,增加對非援助,承諾“在非洲實施200個‘幸福生活工程’和以婦女兒童為主要受益者的減貧項目,免除非洲有關最不發達國家截至2015年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
八是中非“公共衛生”合作計劃。中方將參與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承諾“支持中非各20所醫院開展示范合作,加強專業科室建設,繼續派遣醫療隊員、開展‘光明行’、婦幼保健在內的醫療援助,為非洲提供一批‘復方青蒿素抗瘧藥品’(中國此項發明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獎)”;鼓勵支持中國企業赴非洲開展藥品本地化生產,提高藥品在非洲“可及性”。
九是中非“人文”合作計劃。承諾“中方將為非洲援建5所文化中心,為非洲1萬個村落實施收看衛星電視項目;為非洲提供2000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和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每年組織200名非洲學者訪華和500名非洲青年研修;每年培訓1000名非洲新聞領域從業人員”;支持開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促進中非旅游合作。
十是中非“和平與安全”合作計劃。承諾“中方將向非盟提供6000萬美元無償援助,支持非洲常備軍和危機應對快速反應部隊建設和運作”。中方將繼續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維和行動”;支持非洲國家加強國防、反恐、防暴、海關監管、移民管控等方面能力建設。
為確保這“十大合作計劃”順利實施,習主席還進一步承諾中方決定為此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包括:提供5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提供350億美元的優惠性質貸款及出口信貸額度,并提高優惠貸款優惠度;為中非發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各增資50億美元;設立首批資金100億美元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
“十大合作計劃”可謂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展示,充分體現了中國發展中非合作的誠意,其具有六大特點:
一是取長補短,例如在農業合作上中國和非洲各有優勢和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
二是揚長補短,例如基礎設施與公共衛生合作均是中方的強項;
三是有的放矢,針對了非洲的現實與長遠需求;
四是與時俱進,例如金融、綠色與和平安全合作;
五是統籌兩局(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例如減貧合作,結合了中國自身的相似重擔;
六是合作共贏,每一項無不體現了這種精神。
綜上所述,習主席“中非合作論壇”致辭反映了中國的非洲政策的新飛躍,中國的“非洲戰略”由此基本成型。其中一系列重大新承諾更是充分體現出中國對非洲“以先發展帶后發展”、“以先富幫后富”、致力于“共同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寬廣胸懷、使命擔當,弘揚了義利兼顧、德力俱足、內外兼修、兼濟天下的中華“務實王道”傳統戰略文化精髓。
(陳向陽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政治所副所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