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放棄高中教育 半月談調研小分隊 據統計數據,2014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2.57萬所,比上年減少548所;招生1416.36萬人,比上年減少81.10萬人,在校學生4170.65萬人,比上年減少199.27萬人。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這種減少,除了適齡學生減少的因素外,更有高中階段吸引力不足、讀書無用論抬頭以及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多種原因。 “上學沒意思” 在太原一家事業單位當門衛的劉明(化名)家有三個兄弟,大哥讀完初中后就出去打工了,他也走了同樣的路。用他的話說:“周圍的朋友,正經學習的沒幾個,好多同學都出去打工了。就連考上高中的,后來也不上了,外出打工。” “感覺上學沒意思。”劉明說,從小學到初中,每天面對的都是老師枯燥的講課,不停地考試,根據分數區分好學生和差等生,有時候坐在教室里感覺很煎熬,甚至初中就不想去上了。當時,家人勸他上個中專或者是技校,但他實在是厭倦學校了,覺得還不如直接到社會上去學。 “為中國而教”公益組織的項目負責人何錦豪曾走訪過四川、重慶、云南、甘肅、陜西、寧夏的共50所縣級中學。他發現,學生高一入學情況是可觀的,但是中間會有一些輟學的情況,嚴重的達到15%~30%。 何錦豪分析,高中輟學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農村升到縣城高中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能力和進度確實跟不上,有的被迫留級,讀不上去,就輟學了。二是家庭不太重視教育。三是學生自身不重視,找不到讀高中的意義。 在海南,每年有近1萬名初中畢業生流向社會。半月談記者在海南瓊中、五指山等中部山區采訪了解到,棄讀高中在貧困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一種情況是學生對讀書不感興趣,另一種情況則是,在全國范圍內用工荒背景下,勞務型就業途徑多,只要肯干就能找到工作,且普高、中職畢業生就業優勢并不比初中生大,更加打擊了學生升學的積極性。 “提高高中階段入學率,目前來看,最大的問題不是學位不夠,而是普高、中職吸引力不足。”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龍官吾說。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基礎教育長期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傾向,窒息了學習中本該有的樂趣,而中西部農村教育水平低,此種傾向更為明顯。 社會認可度低,中職不斷萎縮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高中階段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問題,主要體現在中等職業教育。統計顯示,2014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19.76萬人,比上年減少5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76%。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755.28萬人,比上年減少167.6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2.09%。 洪洞縣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每年中職入學人數僅為普高入學人數的一半。洪洞縣教育局局長盧建華說,對于中職來說,最大的問題在于其生源。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只有考不上普高才去上中職,有的人因為沒有考上普高,就采取在職高建學籍、去普高上學的“曲線升學”模式。家長們甚至有這樣的話:“上普高出來是白領,上職高出來是藍領。”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陜西省現有中職學校567所,包括中專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低,加上中職學校經費不足、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實訓設施落后等原因,中職學校的招生工作越來越困難。陜西提出在今后兩年內,將中職學校縮減到300所左右。 在海南,很多人把職校當過渡,上學漫不經心。海南省澄邁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王川獻告訴記者,在海南的縣級職校中,澄邁中職的校舍環境、基礎設施條件是最好的,縣里不僅投入了2億多元改善校舍環境、購買教學設備,在校貧困生每年還能領到1500元助學金,但仍然很難吸引到更多孩子注冊入學。從對在校生的心態調查分析,既想讀書又想掙錢的為數不少,一些孩子暑假打工后就不再回校。 “免費加補助雖然對貧困家庭有一定幫助,但學生來了只有學到東西才能留住人,學不到東西,就業上沒優勢,老百姓肯定不愿意浪費時間。”海南省教育廳職業與成人教育處副處長路劍威說,一些縣級職校雖有硬件,卻缺軟件,學校定位不明確。今年10月,海南就有19所中職學校因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不理想、缺乏特色、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停止招生。 |
相關閱讀:
- [ 08-04]中招普高錄取通知書11日后分發 第三批錄取結果6日公布
- [ 07-28]龍巖新羅公布中招錄取分數線 今年普高不招擇校生
- [ 07-26]福州中招供需見面會昨舉行 市區三所普高受熱捧
- [ 07-25]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可申領補貼 每月20日前受理材料 廈門中招第二批普高最低投檔分數和位次昨晚公布
- [ 07-25]廈門中招第二批普高最低投檔分數和位次昨晚公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