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拉低 企業融資總成本 實際上,今年新規發布以來,公司債快速發展的兩個支撐點是發行主體全面擴圍和低利率,其發行利率和發行利差的明顯優勢降低了企業總體融資成本,優化了企業負債結構,同時也間接拉低全社會融資成本。 據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李慧杰測算,從縱向比較來看,2015年公司債年平均發行利率低于2014年平均水平,2015年AAA、AA 、AA級公司債年平均發行利率分別為4.19%、4.85%、5.64%,均低于2014年各級別年均發行利率,下降幅度分別為177BP、100BP、154BP。月均發行利率與對國債月均發行利差也呈明顯下行趨勢。 從橫向比較來看,相較于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公司債有明顯的利率利差優勢。2015年公司債新規發布以來,相較于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來說,公司債有著明顯的發行利率與發行利差優勢。以AA 為例,企業債券的年均發行利率為5.95%,中期票據為5.16%,公司債為4.85%,公司債分別低于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110BP和31BP;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對國債年均發行利差分別為251.71BP、225.32BP,公司債為205.94BP,公司債分別低于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46BP和19BP。 對于發行主體來說已經有明顯體會,長江精工鋼構董事長方朝陽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說:“通過發行公司債,公司獲得低成本資金的同時,也間接提高了企業融資議價話語權,這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總體融資成本。” 作為承銷商也感受到了公司債對于發行主體的吸引力,據財通證券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發行公司債,獲得低利率成本的同時,還會因為成功發行公司債,而獲得更多合作銀行的低利率貸款,這有利于改善更多資金需求型企業的流動性。 公司債利率較低并沒有擋住投資者的認購熱情,并且不少發行主體出現了超額認購現象。民生證券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李奇霖認為,在“資產配置荒”背景下,市場資金之所以選擇了交易所的公司債市場,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 李奇霖認為,在今年股市大幅震蕩后,充足的流動性為公司債創造了巨大的配置需求,同時市場機制的改革和交易所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便利了企業發行公司債,而交易所質押回購的便利性進一步壓低公司債的流動性溢價。公司債市場供需兩旺的格局也確實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企業通過低利率的公司債發行置換了原來的高成本非標、貸款融資,這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是有利于企業化解存量債務風險的。 公司債市場化變革帶動 三大債券市場互相促進 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公司債、企業債、銀行間債券三大債券市場正在加速發力。近日,《證券日報》調查了解到,今年以來,在證監會修訂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辦法的推動下,公司債發行出現井噴,同時帶動企業債、銀行間債券市場加快簡政放權力度。 今年1月15日,修改后的《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帶動了大批非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市場發行主體、承銷商的主動選擇,已經對企業債發行、銀行間債券發行形成互相促進作用。 在上述辦法出臺之前,公司債發行主體主要包括四類:一是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二是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境內股份公司;三是證券公司;四是擬上市公司。而辦法出臺后,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以外,發行主體擴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 “這不僅使公司債發行主體實現極大擴容,而且發行方式也更加豐富。”李慧杰表示,具體來看,交易所公司債分為面向公眾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大公募”、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的“小公募”、面向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的私募公司債三種。其中,私募公司債發行門檻不設任何硬性財務指標,審核流程上僅需交易場所確認、協會事后備案即可,資信評級上不做強制要求。進一步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 另外,從發行時間上來看,2015年公司債發行流程簡化后,發行所需時間大幅縮短。從發行主體申報到最終批復,一般僅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 在公司債發行市場化改革的帶動下,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企業債的主管部門也進一步簡政放權,向“注冊制”邁進。 業內人士認為,三大債券市場監管部門相繼為企業發債松綁,已經形成互相促進作用,這將優化企業融資結構,進而實現向實體經濟輸血的功效,這對于當前經濟穩增長大有裨益。 市場期待 取消公募40%限制 按照新規定,私募公司債在發行門檻上不設任何硬性財務指標,審核流程上僅需交易場所確認、協會事后備案即可,資信評級上不做強制要求,籌資規模也不受凈資產40%紅線限制。私募制度的全面建立進一步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 但是,公開發行公司債仍無法跨越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的限制。《證券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此前對于這一限制,市場人士多次呼吁取消。目前取消公募發行40%這一限制仍待《證券法》做出具體修訂。不過,《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努力推動實現這一突破。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