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頒諾貝爾獎:為人類作出最有價值的貢獻
2015-12-11 20:51:39??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我來說兩句 |
屠式發現與大團隊合作的機制保障 如果說屠呦呦在40多年前發現青蒿素帶有某種偶然性,那么,在成功的偶然中,一定有著某種必然。 屠呦呦的執著堅守,是最終成功提取青蒿素的關鍵。據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料記載,當時中醫研究院是“文革”重災區,科研工作全面停頓,課題組初期也僅有屠呦呦一人。屠呦呦回憶說,接受重任后心情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但她堅信,依靠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藥,一定會找到辦法。她從本草研究入手,不厭其煩地收集、整理了包括內服、外用,植物、動物、礦物藥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又精選編輯了含640個方藥的《抗瘧方藥集》后進行實驗。但之后因種種原因,“中草藥抗瘧”工作難以繼續開展。直到1971年,抗瘧隊伍再次在廣州召開專業會議,周恩來總理對此作了重要指示。自此,屠呦呦重新挑起重擔,重新建立課題組。 她說,當時由于丈夫被下放到在云南的“五七干校”,家里孩子小無人照看。為了不影響工作,干脆把孩子送回了老家。“在那個時候,絕對是事業第一,生活要給事業讓路的。” 終于,在經歷了190次失敗的煎熬后,1971年10月4日,編號為第191號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出現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100%。這一成功最終證實了青蒿的抗瘧作用。隨后,多個青蒿素類抗瘧藥先后誕生。 在那個年代,聚全國學科優勢大團隊合作的力量,也為青蒿素發現提供了有效的機制保障和平臺。1978年11月28日,在揚州召開青蒿素鑒定會時,主要研究單位就列了6家,主要協作單位竟有39家之多,參加鑒定會的人員達100多人。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缺少先進儀器設備,工作量又如此之巨大,需要這樣的協作保障機制。正如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所說:“‘523’項目集全國精英之力,那是一種建立在團隊精神之上的、永遠不會過時的中國特色研究模式。” 融合讓傳統醫學汲取營養并綻放光彩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與屠呦呦相識于20世紀50年代。那時他們每天三頓飯都在食堂吃,聊天的機會多。他說,人們只知道,學西醫出身的屠呦呦取得成功是受到中醫藥啟發,但并不了解,她也曾系統地學習過中醫藥。屠呦呦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但在1959年至1962年,她參加了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如果沒有那三年的系統學習,她可能不會想到從《肘后備急方》里面去找靈感,想到采用乙醚低溫提取這一關鍵性步驟。 正如中醫藥的傳統技術方法給屠呦呦以創新的靈感,現代醫學的許多成果,也是中醫藥和現代科學融合的結晶。“醫學發展沒有必要去刻意計較傳統與非傳統、中醫與西醫的區別。”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說。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慶國談道:“古代典籍中說好的東西,并不是簡單拿來就都可以用,數千年來,中醫基礎理論一直伴隨時代發展向前推進,一刻也沒有停歇。傳統醫學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也需要從當代最先進的理論與技術中不斷汲取營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掘和發展,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姜廷良表示,屠呦呦的成功也啟發我們思考,怎樣更好地探索總結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律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中醫藥是我國最具有原始創新潛力的領域。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中,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創新研究布局,打破行業和單位的界限,推進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使之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出現更多的屠呦呦需要什么 “獲得這個獎,我并不覺得怎么樣,我倒是覺得青蒿素真正能救命,能讓很多人免于死亡更重要。即使不給我這個獎,但能救很多人,也值。”獲諾獎后的屠呦呦對張伯禮院士說。 陳凱先院士在談到屠呦呦獲得諾獎時說,她經歷了多次失敗,但仍堅持不懈,堅持創新,不盲目跟風,不急于求成,這些都是一個科學家非常寶貴的品質。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也在科技界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說,我們的科研到底要干什么?從哪出發?其實簡單概括,科學研究一定要以造福人類為價值導向和根本宗旨。只有真正為人類作出有價值的貢獻,才有可能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陳竺也同樣強調,科學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中青年科學家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放棄追逐那些簡單的數量指標,放棄所謂的光環誘惑,扎扎實實做好學問。 “科技創新還需要用改革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更多的創新提供政策空間。”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謙說,創新需要系統集成、聯合攻關、協同合作,需要組織機制的保障。如形成更科學、更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評價機制;下放科研評價和人才評價的權力,給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避免科研資源浪費和無效配置等,從而形成最優質的創新土壤,更好地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唯有如此,才能出現更多像屠呦呦這樣勇攀高峰的科學家,才能讓中國早日成為創新型國家。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0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田雅婷) |
相關閱讀:
- [ 12-11]屠呦呦授權傳記《屠呦呦傳》全國正式首發
- [ 12-11]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頒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 12-11]諾貝爾頒獎禮舉行 屠呦呦出席領獎
- [ 12-11]諾貝爾頒獎禮舉行 屠呦呦出席領獎
- [ 12-11]屠呦呦獲頒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