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2日晚,一篇“致辭”題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屠呦呦在瑞典期間獲獎演講實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與網絡刷屏的這一篇內容大相徑庭。繼莫言諾獎演講《講故事的人》入選初中語文教材后,更有外界猜測科學家屠呦呦演講稿能否也會被納入中學教材,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蔡可昨日回應北青報記者,“原稿術語多,不太適合納入到中小學教材。” 網傳多版本的屠呦呦諾獎“致辭” 12月10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引發國內媒體及公眾關注。近日,一篇名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屠呦呦獲獎致辭再次贏得社交網絡和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人們紛紛點贊轉發。在這篇近2000字的諾獎“致辭”里,作者用極富抒情性的語言,以屠呦呦的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的生平;以一連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稿子還重點感謝了四個人——屠呦呦的父親、重視中醫的毛澤東,遇到困境時給她啟發的“葛洪先生”,還有“一群數以百萬的非洲人”。文末作者以散文詩形式對青蒿“致敬”:“一歲一枯榮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價值。”此文在12月12日晚一經發出,迅速在不同微信公眾號上贏得十萬的閱讀量。 而另一段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后的百余字簡短發言同樣也在社交網絡上蔓延:“……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有網友稱其滿滿的“心靈雞湯”感,被認為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也有網友吐槽說,“發言這么短,語氣也不像出自84歲高齡老人之口,很假啊!”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有的門戶網站和微信號在轉載《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時在題目后標明為“民間版”。 網傳諾獎“致辭”與真實版本大相徑庭 網絡流傳的或長或短“致辭”版本究竟有何玄機?北青報記者梳理后發現,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國王頒獎后,并未發表任何獲獎感言或致辭。諾獎周期間,她只在公開場合做過兩次講話:一次是媒體見面會,一次是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演講。而這兩次發言內容與網傳的諾獎“致辭”大相徑庭,《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實為“張冠李戴”。 新華社12月6日電文稱,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當天出席了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講述起青蒿素是如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并救治病人的,呼吁共同努力、更加關注抗擊瘧疾問題。而在北京時間12月7日晚8時,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演講,她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也就是說,那篇文采斐然的《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網文,并非出自屠呦呦。 《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中,屠呦呦開場便說“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演講詳細回顧了青蒿素發明的過程,并點名感謝了協作單位:“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屠呦呦的演講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做結,并“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
相關閱讀:
- [ 12-14]屠呦呦希望各界持續關注中國傳統醫藥
- [ 12-14]學弟學妹為屠呦呦作畫 “大師姐”形象萌意十足
- [ 12-12]因為創新精神,屠呦呦刷爆朋友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