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機關報:貪官家藏上億現金 騎自行車上班
2015-12-18 06:53:1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2 “造假”背后,是黨性不純的心理演變 中國礦業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金程認為,官員造假現象是由于官員存在僥幸心理,總想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性地適用紀律和規矩。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心理,本質上都反映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造假者對紀律和規矩沒有心存敬畏。 為求利益去冒險——貪婪、僥幸心理。貪圖權位和名利,為了取得“位子”、保住“帽子”,達到個人提拔、延遲退休等目的,一些黨員干部明明知道自己不符合條件,卻依然想方設法改年齡、造身份。有的為了方便自己經商辦企業或者個人享樂,擺脫紀律和規矩約束,假證件、假票據一應俱全。 隨著大流走捷徑——從眾、跟風心理。一些黨員干部看到有人通過造假獲得提拔、升遷、調崗,也不甘人后走“捷徑”。“別人都改,我不改不是要吃虧?”“那么多人改了都沒事,我也要改。”有些黨員領導干部面對不良風氣害怕成為“異類”“被邊緣化”,逐漸被“投機取巧走捷徑,弄虛作假好做官”的潛規則同化,對組織虛與委蛇,對所謂“兄弟”掏心挖肺,臺前照本宣科,私下妄議大政方針。 迫于形勢裝“兩面”——偽裝、粉飾心理。隨著反腐敗斗爭不斷深入,監督問責等各項制度日趨健全,對黨員干部的管理日趨嚴格,一些官員為了平安著陸,成為一名“粉飾太平”的偽裝者:家里放著上億現金卻“堅持”騎自行車上班;前腳高唱“清廉自守”,后腳潛入會所大吃大喝;白天向組織拍胸脯堅決落實,晚上就在飯局上坦白意思意思就行了…… 專家指出,不管是貪婪下的主動造假,還是迫于形勢的被動偽裝,官員“造假”形形色色的心理動機歸根結底是黨性不純,信念不堅,是對紀律和規矩的漠視,讓個人欲望和僥幸心理占了上風,把“對黨忠誠”這一基本要求拋在了腦后。 3 嚴紀律,強黨性,用制度打“假”較“真” 造假,對于黨員干部尤其是有一定級別的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它不僅觸犯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關于組織紀律的有關規定,更違背了對組織的忠誠原則,是黨性不純的表現。對這種行為,必須堅決予以糾正、遏制和打擊。 要對黨員領導干部加強黨性黨紀教育,尤其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紀律、組織紀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時刻把自身置于紀律和規矩框架之下,牢記“對黨忠誠”是第一位的政治要求。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陳步雷等專家提出,應建立干部檔案數據庫并全國聯網,即使干部異地交流也能實現查詢。改變人事檔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加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開力度,為社會監督創造條件。 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和頻次,提高造假成本。既要追究造假者的責任,更要追究檔案管理者以及授意或參與篡改、造假的相關人員的責任。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擦亮執紀的火眼金睛,不被官員刻意營造的表象所迷惑;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發現涉嫌“造假”問題,立即調查、糾正,嚴肅處理。 對官員“造假”行為“較真”已成為制度性的常規工作。王岐山提出,巡視工作要與時俱進,創新方式方法,對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進行抽查。中央巡視組在首輪巡視中就已經使用這一巡視手段——看看報告得實不實,查出來的問題和報告的情況能否反映問題線索,借此把“老虎”和“蒼蠅”找出來。 從干部自身來講,要想符合要求、監督合格,忠誠實干、守戒知止是正確途徑、最好辦法,再想依靠“造假”蒙混過關,無異于自毀前途、自投羅網。(段江衛) |
相關閱讀:
- [ 12-12]干部抱怨“要查每個人都有事” 中紀委:荒謬
- [ 12-11]中紀委通報119起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
- [ 12-08]中紀委網今年已通報52名高校領導 10人被“雙開”
- [ 12-08]中紀委機關報批部分干部:任上面九級風浪 紋絲不動
- [ 12-07]中紀委機關報:有些干部受處分后泄氣 為其思想松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