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大洋一號”12月20日電 (記者 董冠洋)20日上午11時的南海,雨過天晴。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沐浴在久違的陽光下。 16日凌晨2時許,“大洋一號”駛出臺灣海峽,進入南海,大海的顏色一夜間從墨玉般的綠,變成了深邃的藍。“這主要是因為深度變化,臺灣海峽海深在100米以下,而進入南海以后,海深超過3000米并不少見,最淺處也有700-800米。”“大洋一號”三副李仲勤告訴隨船采訪的中新社記者。 南海之廣袤超乎想象。與期待的島礁星羅棋布不同,“大洋一號”航線所經海域一片靛藍延伸天際。雖然從海圖上看,船舶途經多處島礁,但即便是航行至西沙群島與中沙群島之間,“實際上船離永興島也有80多海里”,李仲勤說。 “大洋一號”的航線縱貫南海,一路上,記者只見到非常零星的船只。李仲勤解釋,“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航線設計不同,商船都走經濟航線,為省油會沿著大陸海岸線航行”。 船只稀少也與近日海況惡劣有關。自進入南海以來,“大洋一號”顛簸愈加明顯。18日是海況最為惡劣的一天,東北風達到7-8級,浪涌達到5米以上的巨浪級別。 在乘風破浪的“大洋一號”上,記者能夠明顯感受到船隨涌浪左右搖擺顛簸——住艙的木質箱柜里傳來瓶罐滑動翻倒的聲音;實驗室里,人坐在椅凳上也會無法控制地在地板上滑動;走路必須隨時調整身體傾斜角度,即便如此仍無法自如行走。 連在陸地上簡單到不假思索的“睡覺”在船上也成了難事。“必須‘大’字型四肢緊貼床上,增大受力面積,才能增加摩擦力,不從床上滾下來”,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科考隊員岳羲和說。雖然是第一次上船,成功克服暈船的她已經開始向隊友“傳授”經驗。 “大浪主要是受南下冷空氣影響”,隨船氣象員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曹永正介紹,一般而言,夏季7-10月間,南海受到臺風影響較多;冬季11月-次年2月,冷空氣從中國最北部的渤海、黃海一路南下,至南海停留3天左右,隨著高壓系統東移,冷空氣逐漸減弱消失。 由于海水具有保溫作用,氣溫并未受冷空氣影響。隨著“大洋一號”不斷向南航行,氣溫已經從出發時青島港的零下2攝氏度,上升到將近30攝氏度。走在甲板上,已能明顯感受到溫暖而潮濕的熱帶氣息撲面而來。 船頭偶爾有兩三只被大家稱為“軍艦鳥”的海鳥在風浪中翱翔。人們都說大海上航行是孤獨的,其實目之所及,海風掀起的點點白浪相互追逐,也像千帆競技,百舸爭流。 對于第一次上大洋的調查隊員而言,親歷中國最南海疆,見證每天的大海就是最新鮮、最興奮的事情。 “以前開玩笑說‘吃飯、睡覺、打豆豆’,現在每天是吃飯、睡覺、看大海”,由于“大洋一號”仍在走航之中,科考作業尚未開始,雖然涌浪巨大,“看海”成為科考隊員張金玉每天的“必修課”。 船舷外的大海如薄荷般清涼,如寶石般深邃。涌浪拍打船體激起層層浪花,形成一種深淺有致的靛藍與寶藍混合色,白色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一段美麗的彩虹。雖然甲板上飄著小雨,遠處陽光從云朵間灑下,金色光影如夢如幻。 目前“大洋一號”正沿著北緯8°,東經111°向西南印度洋方向航行。“向南穿過北緯4度基本就出了南海”,二副楊樂19日對中新社記者說。按照目前12節的航速,船大約將在20日傍晚駛出南海,進入“海平如鏡”的赤道地區,最終駛向西南印度洋的科考目的地。(完) |
相關閱讀:
- [ 03-31]廈門大學建3000噸級海洋科考船 預計明年完工
- [ 12-11]考研一科1200元“包過”? 多為詐騙信息別上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