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標準沖突 檢測數據失真 陳耀強表示,機動車排放超標跟油品質量、發動機和燃燒系統問題、尾氣凈化器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大力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標準,汽車制造水平不斷提高,發動機和燃燒系統出現問題的概率較小且污染并不嚴重。 “當前我國機動車尾氣治理的薄弱環節在于尾氣凈化裝置的管理上。”陳耀強說,機動車尾氣凈化器可將尾氣中CO、HC和NOx三種主要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也稱三元催化器,是治理尾氣的關鍵裝置,一旦失效,尾氣污染物排放會成倍增加。 陳耀強領銜的科研團隊實驗證明,國Ⅲ汽油車HC、CO、NOx的國家排放標準是0.2g/km、2.3g/km、0.15g/km,一臺行駛29.44萬公里、催化器失效的國Ⅲ汽油車這三種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超出國標6.35倍、7.56倍、53.4倍,更換催化器后排放量降低到0.1g/km、1.29g/km、0.16g/km。 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教授張衛東介紹,為系統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I/M(Inspect/Maintenance)制度,即強制檢查維護制度,其中定期更換尾氣催化器是重要內容,我國至今尚未要求定期強制更換尾氣催化器。重慶海特環保有限公司是國內生產機動車尾氣催化器的龍頭企業,目前年生產約70萬升,該公司董事長敖志平介紹,該公司催化器產品主要供給汽車生產企業,幾乎沒有市場零售,很少有車主愿意花錢更換催化器。 陳耀強表示,尾氣催化器超過5年失效,如未更換, 2010年前購買的汽油車肯定超標排放,但絕大多數都在路上“合法”行駛,除了檢測造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排放標準和檢測方法存在問題。 國家強制標準GB 18352對機動車排放標準做出了限定,而有關部門2005年又出臺了HJ/T240-2005推薦標準,以“考慮車輛排放控制系統的正常劣化”將標準放寬多倍。全國多數地方以穩態工況法和簡易瞬態工況法檢測尾氣,HJ/T240-2005中規定穩態工況法以體積濃度為計量單位,而國家標準以每公里排放多少克為計量單位,兩者缺乏換算對應關系,測出的數據無法準確說明車輛是否超出國家標準;簡易瞬態工況法要求冷車檢測,但很多監測站是用熱車做檢測,測出的結果遠遠低于實際排放量。 “不合理地放寬標準加上檢測數據失真,導致大量的超標車被錯誤當成合格車,造成嚴重污染。”陳耀強說。 此外,缺乏嚴格的處罰措施導致機動車超標排污成本過低。重慶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規定,車輛定期尾氣檢測多次復檢不合格將無法通過年審,路面抽檢如果不合格將會被扣下駕駛證,在全國來說都算是嚴格的。 建立我國機動車I/M制度 陳耀強、張衛東等受訪專家介紹,一些國家的大城市如洛杉磯、東京機動車保有量遠多于北上廣等大城市,但并未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正是得益于排放標準、尾氣檢測、后期維修、監管處罰等一整套治理體系的I/M制度。他們建議,應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機動車I/M檢查維護制度。 首先,加快實施機動車尾氣催化器定期更換,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機動車這種流動性污染源,只有將每輛車“管”起來,才能真正取得治理成效。陳耀強表示,目前催化器成本約500-600元每升,定期更換還能讓促進充分燃燒,節省約10%的燃油,并不會增加車主的經濟負擔。 重慶海特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敖志平介紹,由于缺乏監管,市面上催化器假冒偽劣產品較多,同時4S店壟斷汽車零部件,本來便宜的催化器售價過高,尤其是奔馳等高檔車,常常需要幾萬元,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市場監管,打破壟斷,讓催化器價格回歸理性。 其次統一機動車檢測標準和方法。陳耀強介紹,我國新車排放標準已接近歐美,但用車排放標準卻放寬數倍,這種“雙軌制標準”大大抵消了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質量所產生的減排效果。因此,應統一嚴格執行國家標準GB18352,統一使用簡易瞬態工況法檢測,并制定規范操作方法確保檢測真實。 再次,建立M站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嚴厲處罰造假行為。張衛東、陳耀強介紹,我國尾氣治理I站即檢測站已基本建立,應制定M站即尾氣維護站資質認定、設備管理等系列制度,明確M站的職責為更換催化器、維護發動機和燃燒系統,細化M站的評估、考核和收費標準,在機動車維修業開展規范化的尾氣排放維修。同時,還要明確公安、環保等部門在尾氣治理中的職責,對造假的檢測站、維修站、車企、催化器生產企業以及不定期更換催化器的車主給予重罰。 |
相關閱讀:
- [ 12-12]測尾氣僅需1分多鐘 廈門治黃標車的“神器”來了
- [ 11-26]韓進口大眾柴油車也曝尾氣造假 召回12.5萬輛
- [ 11-23]大眾汽車中國區總裁就“尾氣門”向消費者致歉
- [ 11-03]榕開展安檢機構尾氣檢測專項檢查 暫未發現違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