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門20日“放出大招”,首次向公眾開放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乳母之墓,并透露這名神秘女子很可能是圖坦卡蒙的親姐姐。
一架俄羅斯客機10月底在埃及墜毀后,埃及游客數量銳減,旅游業陷入寒冬。眼下,埃及當局正想方設法提振旅游業。
【首次開放參觀】
埃及多名政府官員和法國考古學家阿蘭·齊維耶20日出席一個儀式,首次揭開圖坦卡蒙乳母之墓的神秘面紗。
這座古墓位于埃及首都開羅以南大約20公里處的塞加拉,1996年由齊維耶發現,一直未向公眾開放。墓穴中有一具木乃伊,據信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圖坦卡蒙的乳母馬婭。
埃及文物部長馬姆杜·達馬提說,這座古墓的壁畫中包含馬婭照料圖坦卡蒙的場景,此次向公眾開放“具有重要意義”。鑒于位于盧克索國王谷的圖坦卡蒙墓最近多次接受成像掃描,被曝出可能藏有密室,其乳母之墓也頗受矚目。
埃及當局介紹,馬婭墓包含3個墓室,從下個月開始正式迎接各國游客。
【“最美王后”之女?】
馬婭身份成謎,曾引發外界不少遐想。
據齊維耶最新推測,馬婭的真實身份很可能是圖坦卡蒙的姐姐梅里塔吞公主。他的依據是,馬婭墓穴壁畫中的圖坦卡蒙和馬婭“長得非常像,兩人的下巴和眼睛一模一樣”。在其中一幅壁畫中,馬婭坐在法老寶座上,把年幼的圖坦卡蒙抱在膝上。
達馬提認同這一觀點,并透露說另一座古墓的壁畫中包含梅里塔吞公主給一個孩子喂奶的場景,與馬婭照料圖坦卡蒙的場景如出一轍。
2010年一次脫氧核糖核酸(DNA)測試證實,圖坦卡蒙是法老埃赫那吞之子。史學界普遍認為,圖坦卡蒙的母親并非古埃及“最美王后”納費提提,而是埃赫那吞的一名妾室;梅里塔吞公主則是埃赫那吞與納費提提所生。
達馬提說,考古學家將繼續對圖坦卡蒙墓和馬婭墓展開研究,并將比對考古成果,預計會揭曉更多關于兩人的資料。(楊舒怡)(新華社特稿)
相關鏈接:
——圖坦卡蒙不英俊?
提到埃及法老圖坦卡蒙,不少人會馬上聯想到他的黃金面具以及各種神秘傳說。這位法老在世時究竟長什么樣?他是否真如傳說中那樣在駕駛戰車時受傷而死?英國廣播公司(BBC)26日將在紀錄片《圖坦卡蒙:塵封的真相》中一一解密。片中,科學家們用超過2000幅電腦掃描圖像復原出圖坦卡蒙的真實樣貌:他并非人們想象中那樣年輕英俊,而是個長著齙牙、跛著一只腳、有點形似女孩的少年。科學家說,由于圖坦卡蒙的父母是親兄妹,他的跛腳可能是由遺傳造成,他在未成年時就死亡也可能與此有關,或是死于某種遺傳疾病。(荊晶)
——埃及博物館否認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受損
新華網開羅1月23日電(記者鄭一晗 潘超越)針對近日有媒體報道“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受損”一事,埃及博物館總經理馬哈茂德·哈爾瓦吉2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黃金面具“并未遭到損壞”,且得到了良好保護。
有媒體報道稱,圖坦卡蒙黃金面具的胡子去年曾一度斷落,工作人員在修復時使用了不當的黏合材料,操作中還不慎劃傷了面具表面,導致面具受損。
埃及文物部長馬姆杜·達馬蒂22日在給官方通訊社中東社的聲明中也否認了黃金面具受損的說法。他說,埃及文物部并未組建任何調查組或委托外國專家對面具進行檢查,之所以有面具受損的傳言,起因是博物館的兩名工人與維修人員產生意見分歧。
哈爾瓦吉在接受采訪時說,圖坦卡蒙黃金面具的主體部分和胡子在被發掘時就并非連在一起,直到1941年埃及文物部門出于文物展出的完整和美觀才決定將二者黏合。博物館工作人員定期對黃金面具進行檢修,“并未發生人為損壞的情況”,目前面具仍然被保護得十分完好。
“我們的工作團隊是稱職和專業的,我們在文物檢修中使用的黏合材料均達到國際標準,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際文物保護組織的要求,”哈爾瓦吉說。
記者當天在埃及博物館采訪時看到,黃金面具目前仍然照常展出。
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是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圖坦卡蒙墓最著名的陪葬品之一,被發掘時覆于法老木乃伊的面部。面具重達11公斤,工藝精美。
圖坦卡蒙生活在公元前14世紀,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法老,8歲或9歲時登基,約10年后神秘去世。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于1922年發現了圖坦卡蒙墓,墓室發掘前從未遭受盜墓者洗劫,陪葬品保存完好且繁復精美,自此舉世聞名。
——通訊:揭開埃及法老黃金面具破損的面紗
新華網開羅1月25日電 (記者鄭一晗)近日有報道稱,舉世聞名的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黃金面具由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不當操作遭受了不可逆轉的損壞。展出黃金面具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否認了這一說法,埃及文物部24日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解釋。事實真相到底如何?
媒體援引埃及國家博物館館員爆料稱,黃金面具的胡須去年曾在清潔時掉落,為了不影響即將到來的展出,博物館負責人指示工作人員抓緊補救。但由于使用了不當的修復材料,面具留下了可怕的黏合痕跡。更可怕的是,工作人員將黏合劑蹭到了面具臉上并試圖用刀刮抹,又留下了刮痕,導致面具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壞。
新華社記者23日來到位于開羅市中心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二樓的3號展室里,金光熠熠的黃金面具依然用灼灼目光迎接游客。記者隔著玻璃罩對面具仔細端詳,僅憑肉眼很難發現有何異樣。記者通過對比照片發現,與此前相比,黃金面具的下巴和胡須間出現了一層淺黃色的黏合劑。
受博物館委托,德國文物專家克里斯蒂安·埃克曼對黃金面具進行了初步鑒定。他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面具的胡須確實曾在去年8月掉落過,但并非如報道所說是工作人員在清潔時碰掉的。
埃及文物部長馬姆杜·達馬蒂介紹說,大量文圖資料都證實,黃金面具的胡須在1922年圖坦卡蒙墓被發掘時就是松的,并未與面具主體連在一起。自1924年面具開始在博物館展出以來,胡須有長達20年時間是與主體分開展出的。1941年,埃及文物部門考慮到文物展出的完整和美觀,決定將胡須粘回面具。
埃克曼說,博物館館員去年8月對黃金面具展臺的燈光進行維修時無意間碰到了面具,“胡須在被碰觸后就松動掉落了,可能是當初使用的黏合劑因時間久遠出現了老化。”
對于網絡流傳的一張工作人員正在黏合面具的照片,達馬蒂確認了其真實性,并稱圖中男子是專門負責黃金面具維護的專業修復人員,并非一般博物館員工。
埃及國家博物館黏合面具所使用的環氧樹脂膠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有人認為,這種膠黏合性極強且生效快,用于黏合石頭和金屬部件尚可,并不適于黃金面具這種珍貴文物。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材料,才導致面具的下巴和胡須處留下了一層明顯的膠痕。
對此,博物館總經理哈爾瓦吉說,博物館使用的所有黏合材料都經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際文物保護組織的認可,質量也是有保證的。
埃克曼認為,環氧樹脂膠“并非不可逆”,面具下巴處的膠痕可在實驗室里通過精細的“手術”去除。但他同時也承認,修復人員在黏合面具過程中的操作“并不那么合適”。
據埃克曼了解,胡須脫落之初修復人員曾試過其他黏合劑,但發現其黏合力不足以支撐沉重的胡須,才選擇使用環氧樹脂劑。 埃克曼說,多年來文物界對環氧樹脂的使用一直存在爭議,但使用可逆的材料來修復文物是一個共識。“環氧樹脂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記者就此致電多位埃及文物專家進行咨詢。埃及盧克索文物保護專家穆斯塔法·瓦齊爾說,環氧樹脂可用于修復木質或金屬文物,尤其在黏合一些細小或敏感的文物時效果很好。“據我所知,這種黏合劑有不易膨脹的優點。”
埃及著名文物專家、前文物部長扎希·哈瓦斯則認為,選擇環氧樹脂劑來黏合黃金面具是一種技術上的倒退,因為隨著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明明有更好的黏合劑可供選擇。”
至于報道提到的面具刮痕,記者隔著展臺的玻璃罩沒有發現,很多前往參觀的游客均有同感。
負責對面具進行鑒定的埃克曼對媒體表示,自己確實發現了一處刮痕,但無法確定這處劃痕是以前就存在的,還是在黏合過程中留下的。
黃金面具是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大量陪葬品中最耀眼的一件,堪稱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黃金面具用11公斤純金打造,鑲嵌著華麗的寶石。面具前額是象征王權的眼鏡蛇、禿鷹標志,眉毛、眼線鑲嵌著天青石,眼睛則采用黑曜石和白石英石,將法老年輕而英俊的面龐刻畫得精致美妙。
1922年,當英國人霍華德·卡特和喬治·赫伯特偶然發現這座陵墓時,墓內成百上千件精美陪葬品“亮瞎”了兩位考古學家的眼。其中,黃金面具成為最璀璨的一顆明星,它和人形純金金棺等展品一道,在埃及國家博物館專廳展出。
——圖坦卡蒙墓中藏密室?!
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墓穴中竟然藏有密室?最近,埃及及法國專家利用紅外熱成像法測定圖坦卡蒙墓穴墻壁溫度后發現,北側墻體有一處區域溫度與其他地方明顯不同,很可能藏有一個密室。不久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埃及古物學者尼古拉斯·雷韋斯表示,墓穴中拍攝的高分辨率圖像顯示,西墻和北墻上有兩處明顯的直線痕跡。這些痕跡肉眼不可見,但在高清圖像中卻十分明顯。這意味著墻后可能有兩處隱藏密室。在他看來,一處密室可能是儲藏室,另一處則可能是神秘的“最美王后”納費提提的墓穴。納費提提有著敏銳政治頭腦和獨到政治見解,曾與丈夫一起統治埃及。但后來歷史上再無有關她的記載,她的墓穴和木乃伊至今也不知在何處。埃及及法國專家的測定進一步肯定了雷韋斯的推斷,但至于密室中藏著什么,或許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大白于天下。(荊晶) |